
缪淑秀
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担任使团正使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长乐、马尾等水域开辟港口,以便驻泊候风、扬航出海。马尾港位于福州东南闽江分流台江、乌龙江汇合处,是个淡水良港,也是福州的门户港。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马尾港的作用日渐突显,往返城区与马尾间的福马古驿道的行人逐渐增多,五里亭也随之而建。
明洪武年间,驸马都尉王克恭主持修建福州府城,设置东、西、南、北、水部、井楼、汤门7个城门。水部门位于东南方向,出城门为福马古驿道,沿鼓山南麓到下院转经魁岐至马尾港,五里亭因位于驿道五里处而得名。今天的五里亭是福州主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古代送别长亭。
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狂袭扰中国东南沿海,五里亭也经历了抗倭斗争的血雨腥风。
连年的倭患侵扰,让东南沿海百姓民不聊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倭寇纠集万余人妄图攻占福州,其中一支近千人队伍占据了福州东郊五里亭,焚掠周围村庄,屠戮乡民,构筑营垒伺机进犯水部门。乡民们激起反抗,但由于缺乏正规训练和精良武器,终被击溃,伤亡惨重。
此时,戚继光率领的精兵在闽东剿灭横屿、牛田、林墩的倭寇后,抵达福州南台,获悉五里亭倭情后,立即带领3000精兵从大坂北袭五里亭,以“鸳鸯阵”一举将近千名倭寇全部歼灭。大获全胜的军民在五里亭高唱凯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乡民们将牺牲的烈士遗体厚葬于东郊高山,把倭寇尸体埋于五里亭周围的泥沼地。
据当地居民回忆,以五里亭为中心,东郊西起紫阳、砌池、讲堂前诸村,东到秀坂、凤坂、后浦、连潘等地,以及南边的象园村,方圆数华里的郊野上曾有18座掩埋倭寇的土墩。到1958年,这些土墩才被平整湮灭,仅留下五里亭附近福慧寺内的“祟玄坛”倭墩。
此后三百年间,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远洋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往来,东西方之间文化、贸易大量增长,伴随着的是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的涌现。为巩固海防,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选择在马尾创建船政,任命沈葆桢担任船政大臣,组织外国技术团队协助中方设厂、造船、兴办近代教育。
此时,福马古驿道的交通也达到鼎盛期,有多少仁人志士从这里出发,告别五里亭,奔向远方,为积贫积弱的民族寻找一条强国保种之路。
福建地处丘陵地带,自古“八山一水一分田”,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极其狭小,随着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人地矛盾急剧突显,再加上连年的征战,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福建人开始漂洋过海,远走他乡。
福州的先民们在五里亭告别亲友后,一路行至马尾港后漂洋过海。如今,五里亭一带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当年传唱的《五里亭送郎歌》:“送郎送到五里亭,杨柳依依是奴情。此去台湾千里路,马尾港外波不平……”
600多年来,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五里亭始终宛若一位处事不惊的老母亲,守候在儿女必经的路上,以她柔弱的身躯为他们遮风避雨,以她的刚毅与坚韧给予每一个从这里经过的人们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五里亭曾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得以重建。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重建后的五里亭为明清式单檐歇山式亭盖,金色琉璃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自汉唐以来,中国已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五里亭亦有“折柳赠别”之风,祝福漂洋过海的亲友能如柳树般落地生根,所遇皆安。因此,重建五里亭时,为再现当年长亭送别的情景和后浦村的原生态风貌,后浦村民附建了一座“柳园”,精心营造了“灞桥惜别、葫池清赏、瓜井追思”等柳园十二景。
在铭记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的方向。如今,“五里亭”已经成为作为福州东郊著名的地标建筑融进闽都文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