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洋里花桥村大夫第

洋里花桥村大夫第

广告位

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祠堂,它地处风光旖旎、绿意盎然的洋里乡,背靠凤山,前环丽水,风景秀美。这里走出了兄弟侄三进士,因为诗书传家又被称为“大夫第”,它就是闽侯县洋里乡花桥村的绅宅江氏宗祠。

洋里花桥村的江氏宗族是由白沙阜宅江氏分衍而出的支派,阜宅江氏的始祖江天明出生于元仁宗皇庆年间,他一生抚育了三子,长子江德益于明朝初期迁居洋里,仿照白沙祖地的“阜宅”之称,将新宗族定名为“绅宅”。

“绅”这个词是指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由此可引申为束绅之人,多为旧时官宦的代称,“绅宅”就是官宦之宅邸的意思。从中,不难看出江德益这位初祖,对自己这一派系子孙的期许,希望他们可以成为腰束绅带,登科仕宦的“人中之龙”。

正如祖先期盼的那样,江氏族人没有满足于躬耕传家的富足,他们相信“学而优则仕”,将“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家族兴盛的又一条通途。到了清代,绅宅江氏家族陆续出了不少人才。其中,以江有本、江鸿升、江志鹏为代表的兄弟侄三进士成为了大家奋斗的榜样,而江氏宗祠又称“大夫第”就与其中的进士江鸿升有关联。

江鸿升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等职,还曾奉钦命赴北京大通桥抽查七省漕粮,保障京师的物质供应。江鸿升最为族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在赴任道台时,将同僚、好友馈赠的13万礼金全数寄回家乡修缮宗祠的故事。

这样的“大手笔”着实大大地鼓舞、激励了花桥村的江氏族人,他们商议后,决定将修葺一新的江氏宗祠命名为“大夫第”,以纪念江鸿升对家乡的贡献。在江鸿升的影响下,江氏后人更加重视诗书传家、考取功名,在齐家治国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少的“足迹”,其中,江炳、江南山、江畲经等乡试中举后,得钦赐五品衔;江涛、江道淼、江道森、江赞元等也获得了钦赐协军校的荣誉,还有族人江经宪留学日本归国后,钦赐选士,在厦门军需处就职。至今,江氏族人已经传承了26世,期间,一代代的江氏族人陆续走出大山,为国家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绅宅江氏宗祠背靠凤山,前环丽水,上倚白岩之耸峙,下有花桥之门锁,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占地面积23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多平方米,是一座古色古香、类似于“四合院”的建筑。江氏族人在清代时陆续出仕,特别是江鸿升长期在北方任职,再加上他又是宗祠的主要捐资者,故而在修祠时,族老们应该有充分听取他的建议,才最终建成了这座带有北方建筑风格。

在江氏宗祠正门前不远的空地上,记者还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马槽。整个马槽长约5至6米,宽约1米,高约50厘米,深近30厘米,上面刻有较明显的“宣和三年造”字样, 据文史工作者们考证,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是北宋徽宗年号, 此时的洋里亦为陆路交通要道之一,这个有着900年历史的马槽不但是当年繁华的见证,也是我们江氏一族迁徙、繁衍、聚族、建祠的见证。

站在庭院中,红栏乌瓦间精美的彩绘若隐若现,更为大夫第增添了几分古韵。大夫第门前的空地上,伫立着一排旗杆石,它见证了江氏一门三进士的荣耀。大夫第里盛装的是花桥江氏百年最真实的往事。时光荏苒,“大夫第”渐渐逝去了往昔的芳华,曾经的辉煌,如今只能依稀从堂前的旗杆石上婆娑出点滴的“虚影”。古宗祠见证着代代江氏族人的追寻和荣光,也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花桥村大夫第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