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福金
罗星塔是闽江门户的标志。这座高31米的古塔,相传始建于南宋,最初为木塔。罗星塔所在的罗星山,过去是江心一块突出的岩礁,原名“磨心礁”,取“江水难磨一片心”之意。这里正当乌龙江、白龙江和琴江三江汇合处,浩浩汤汤的江水流经此处,总要在岩礁回旋一圈而后带着无限留恋之情拍浪东去。
石塔结合中国楼阁式结构,风格独具。檐角镇有八方佛,下悬铃铎。海风吹拂,塔铃叮当作响。“海门一望三千里,只有罗星一塔浮”。罗星塔,也因此成了海外游子翘首家山的希望。
石塔高耸,阅尽马江沧桑。这里地当福州出海的水路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张世杰、文天祥水师,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明末鲁王朱以海和郑成功抗清义师,都曾据此为基地;清朝也曾在此建城,分兵驻守。罗星塔于是成为一个历史的见证。1884年,马江海战爆发。法国舰队突然向驻泊江中的福建水师发动进攻。不到一个小时,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官兵殉国760人。大概世界上没有哪一座石塔,曾这样近距离地看着一场殊死海战的发生和结束,看着一支舰队如此惨烈而迅速地覆亡,看着被炮火映红又被鲜血染红的江水含着悲愤和耻辱呜咽东流。中国近代史上惨痛的一页,就写在罗星塔下。
自罗星塔旁的石阶下行,是一处幽静的树园。我惊异于园里的两株断榕。它们的主干都已经折断,只剩下紧贴在地面的树茬,那是威严的大自然的意志,没有谁能够阻挡自然力的无情斫伐,即便是这树中的巨人。其中一株毁于早年的一场飓风,人们曾为它深深地惋惜,因为,毕竟这是一对姐妹树,它们一块植于清末,共同度过百年沧桑。它们用浓密的枝叶、华美的树形,映衬着巍巍石塔,同时也庇荫着一方土地。孰料,多年后,另一株榕树也在突如其来的台风中轰然倒地。周围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这一声巨响,震人心魄,撕裂长空,土地深处,瞬间腾起应和的回声。那是一道深长的叹息,久久地回荡在人们心间。
两棵姐妹树,在经历了两场浩劫之后,又走到了一起。人们现在看到的便是这两株断榕。它们尽管都失去大树的丰姿,却令人为之流连不去,那是因为它们奇迹般的劫后重生。早年折断的那株,由于树上的须根,垂到地面,已经深植入土。由此衍生出数枝新榕,渐渐连成一片,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古榕巨大的断茬还在,被飓风摧折的痕迹尚历历可见。另一株榕树,身下就是坚硬的石墙,而它柔韧的须根竟透过整面石墙,并在石墙的另一面尽情伸展,密密的树根纵横交错,如同一幅苍劲生动的天然浮雕。而今主干虽折,但根须宛在,隐隐透出一派生机。人们从折榕旁走过,总是相信并期盼着,来日勃发的榕枝,将自断茬处新生。
这两株断榕的遭遇,简直就是这片神奇土地的写照:摧折而后新生。许多来到马尾的游人,登临罗星山公园时,都会走下石阶,去看看这两株不同寻常的断榕,从中寄托对这片古老而又新生的土地的憧憬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