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柲涵
听说要去闽侯深山游览一个年代久远的村落,那里是爷爷曾经教书的地方,我既好奇又兴奋。
清晨,我们坐车迎着夏风,驶上了崎岖的山路。窗外绿林成荫,满目的绿色像一块块绿色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
突然,爷爷突然若有所思,指着不远处山坡说:“那是我当年回校必爬的仁洲岭。当地俗话说:‘人爬仁洲岭,孕妇生伲囝’,说的是爬岭之苦。那里坡陡路窄弯道多,有一次午后,在回校途中,突起大风,风带着雨,雨夹着冰雹,不断迎脸砸来,身上疼得难受。脚下黄土水纷涌,全身湿透、路滑难行。今非昔比啊!”
约莫一小时,我们到达位于深山中的后园里自然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眼前豁然开朗。我急切地下车,去寻找爷爷当年的足迹。
这是宋初形成的古村,周围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溪流潺潺,墟烟袅袅,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陶渊明喜爱的世外桃源。
村的对面是尖山岗,像尊勒陀佛。前有一座小山峰兀立,像香炉。峰上并列三株古树,当地人称“三炷香供佛”。村的右边是座龟状山埠,左边是座蛇形山峰,中间是条溪,宛若龟蛇锁溪,真是大自然神工鬼斧造化啊!雾气蒸腾中隐藏着一座石拱桥,宋绍兴年建造。桥右边有小石龟探出头,好像在好奇地看我们似的;桥左边一棵几百岁的红豆杉,仿佛一位长者在守护着桥。我静静地伫立其旁,感受它带给我的宁静。
古村里有一片古厝群,是福州凤岗刘姓一支迁此聚族而居。据说这片古厝群规模之大在福州山区罕见,而且保留极为完整。
走进古厝,就觉得阳光从天井倾泻而下,散落成一地斑驳,轻盈又厚重,透明又纯白,逐层铺开,让我充满遐想。
爷爷年纪虽大,但古厝的一切他依旧记得。他介绍说:这是一座套一座的古厝,从侧面进最大的有16进、108个房间,约2000平方米。从正面进,古厝多为二三进,左右护厝,穿斗式构架,悬山式屋顶。古厝群布局合理协调,为天井庭院结构。庭院以南向厅堂为主,左右为东西两厢,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它们都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结构大致相同,虽历几百年风霜,并不失当年风采。
古厝内外走道都由青石板铺成,一块块那么重、那么长的大青石,如同陈年而沉默的记忆。
爷爷告诉我,四十年前,他从福州师范毕业分配到这里教书。过去了那么多年,他还清晰记得那些年,每天早晚走访督学,从古厝一个个豁口进入,又从一家家毗连的通道走出。六年别样的春秋,古厝见证了他的青春。
古厝群中,有一座始建于宋初的刘氏宗祠,祠内供座两边是一副我爷爷撰写的楹联:“仁心孝德传家,四十世兰馨桂馥;鼎食钟鸣蕃世,千余年玉振金声。”楹联简述这个崇儒家族曾经的名望。祠前有口古井,上面绿绿的青苔,告诉我它有多老了。古厝的尽头置放一口北宋绍圣三年制作的“和尚缸”。爷爷说,他当年听闻后山有古寺遗址,便带着学生割开茂密的草丛,但只发现了这口缸和一些残缺不全的阶石。现在,“和尚缸”已被村民移到村头供游客观赏。
这里独特古朴的古厝、临溪架立的石拱桥、清幽深邃的小道、潺潺流动的溪水,再现了元代马致远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古厝里的村民淳朴、热情。人群中,一位坐在门口老人认出了我爷爷,当即精神一振,叫道:“刘老师,几十年不见了!”他激动不已:“41年没见了,老师您可记得我吗?请到家里坐!”
怎么不记得,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要为我带路、挑东西。爷爷说到这里,动情地叹一口地:“当年,你们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现在也当爷爷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不觉地到了傍晚,我们要返回市区了。我有些舍不得,不断地回望着古厝墙上那抹缱绻的夕照,深深地呼吸那柴火堆散发出的香气,这一天的古村行中,它们带着我走入爷爷的岁月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