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山
鲤鱼溪,在周宁县的浦源村。一条清冽的溪水从村中潺潺流过,溪床依地势筑有几道石坝,一尾尾火红的鲤鱼便在石坝间的流水中嬉游、争食。若是晴天,湛蓝的天空和悠悠白云倒映在溪中,翔泳的锦鲤便会一直游进云天深处。一座座苍苔斑驳的宋代石拱桥静静地俯瞰着这一景象,竟忘情地看了八百年。
这里,周围都是千米以上的高山,层峦叠嶂,峭立峻拔。这里曾经是中原郑氏一族避乱的居住地。一段难以尽说的故事就写在宗祠、族谱以及弯曲绵长的鹅卵石村道上。
这一支郑氏据说是南宋皇亲,他们的逃亡之路似乎比别人走得更远更急切,弃舟登岸后,谁也记不清已经翻越了多少座险峻的山岭,经过了多少处平展的田畴。但他们知道,那里并不属于他们。也只有在这块周围都被千米高山拱卫着的小盆地里,他们才敢歇下匆匆脚步和千里惊魂。而后便开始援引皇朝旧例规划他们的新家园。
他们选择这片土地安身,大约还因为一条活泼泼的小溪——浦源溪。这条从大山间迤逦而来的清澈小溪,给他们带来对新生活憧憬的喜悦和希望。于是,各家族商定依溪岸两旁顺序构筑房舍。即今,走在浦源村沿溪岸延展的村道上,随意向着一座座深深的宅院探望,仍然可以感受到昔日大家望族门第的森严。八百年风流水逝,不变的只是这条鲤鱼溪。当初,是谁的主意,在小溪里筑起几道石坝,养下数尾鲤鱼,借以观察水源的安全?族谱无考。但这确实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自保的心态。即便躲在这高山一隅,他们仍然无法摆脱危险潜在的阴影。族规自兹定下,任何人不得捕食溪中之鱼,世世代代沿袭至今。
因了这一段往事,成就一个鲤鱼的乐园,几乎每一位进村的客人,看见这一群群在溪水中自由自在嬉戏的鱼儿,都会情不自禁地买了村里刚出炉的热烘烘的面饼,撕碎了投入水中喂鱼。新鲜的面饼又香又脆,鲤鱼纷纷跃出水面,各自灵巧地张嘴衔住一小块面饼。那情景恰似开演一场水上芭蕾。溪里水花四溅,一尾尾火红的鲤鱼,以食饵为方向,不断变换着姿势,在瞬间形成一组组美丽而生动的图案。其实,这会儿,喂食者自己也耐不住面饼香味的诱惑,面饼往往一半抛到水中,一半则进了自家的肚肠。那一种人鱼同乐的场面,让人见了怎么也忘不了。
来到鲤鱼溪,静静地观鱼,心仿佛也变得透明、澄净了起来。一切都融入自然之中,不再被城市的喧嚣搅得心神不宁,也不再被人事的纠葛缠得寝食难安。鲤鱼溪,用它清冽的流水,为人们洗却尘虑。
村道随溪流拐了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建于明洪武年间的郑氏宗祠就矗立在这里。祠堂里有一棵千年古椿树,枝干擎天。之所以将古椿围进祠堂,则是援引庄子《逍遥游》之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仰望高大的古椿,不禁让人感到,浦源村浓郁的文化氛围正由这棵千年古树繁盛的枝叶漫漶开来。
祠堂旁则是个大鱼池,池中鲤鱼花色繁多、斑斓夺目。池上建有观鱼亭,村人指点池中之鱼如数家珍。最让人流连不去的还是两棵巨大的柳杉拱卫下的鱼冢。村人说,鲤鱼老去后,便被埋葬在这鱼冢里,让鲤鱼从生到死都受到保护。
在千米高山之间,一条任凭鲤鱼自由自在、快活地生活着的小溪,经过八百年的汩汩流淌,终于流进了现代生活节奏中。让明净的溪水淘洗一番心头的块垒,这或是人们不远千里来看鲤鱼溪的动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