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上下杭古桥遗珠

上下杭古桥遗珠

广告位

柳雁飞翔

福州人自古依水而居,城内河流纵横,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如今还遗存着两座古代石桥。它们沐雨栉风默默坚守,目睹着日新月异的锦绣江山。

在上下杭有一条河流静静地流淌着,它就是达道河沿西分支而来的三捷河。漫步三捷河畔,一座石桥横跨河上,桥栏板上重新描上红漆的“星安桥”三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二墩三孔石桥,后多次重修。

传说该桥建好后大家正为取名发愁时,发现桥的一头有个福星商铺,另一头有安乐商铺,于是便从两商铺的店名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星安桥”,妥妥的好名字,真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古时候人们从仓前山龙潭角搭渡船过闽江,在苍霞洲渡船码头上岸,然后上星安桥进福州城,这星安桥可是城外人们进城通往陆路的唯一通道。古时候三捷河一带曾是福州商贸货物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沿岸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

在星安桥头的望柱上,我们看到那日夜蹲守着的小石狮,它们虽经漫长岁月的侵蚀但还是那么栩栩如生。那从桥墩上长出来的古榕树枝繁叶茂,那顽强攀附在桥身石缝里的气根告诉我们什么叫生命的张力。庞大的树冠把整座古桥笼罩在树荫里,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那远古的故事。此时我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时光,眼中出现古时候三捷河上桅杆如林、船舶如蚁的画面,似乎感受到星安桥周围,人声鼎沸、美不胜收的人间烟火……

穿过三通桥下巷,就来到下杭路东头临近中亭街一侧。这里有座香火鼎盛的“水部尚书”陈文龙庙,在庙的正前方有一座古石桥。该桥为石结构拱桥,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桥中间左右对称的石栏板上,两面都刻着同样的“三通桥”“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等繁体字。这三通桥名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古时候,福州城内有三条小河通过此桥,东边的达道河、西边的三捷河和南边的新桥仔河,这三条小河的潮水汇聚到三通桥下,形成“河水两头涨”的汇潮景观。福州有句谚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就源于此,也迎合了商贸重地商人们对“财源滚滚”吉利彩头的追求。

历史上这里是福州一处重要的航运通道。早在明清时期,上下杭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这里遍布药行、布行、颜料行、茶楼、酒肆等林林总总多达数百家。到了民国时期,又开设了洋行、银行、邮局、保险公司等,一时物阜繁盛,有着“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

从立在桥头的石碑铭文得知,三通桥1992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保护文物。可是,这座始建于清代嘉庆丙寅年间的石构拱桥到了现代还差点被毁。那是2000年5月间,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擅自对河道进行填埋,并拆掉这座古桥。其行为引起周边群众的极大愤慨,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严肃处理责任方后责成开发商修复古桥。2004年,古桥按原样、原材料重新修复。由于原河道已经成了箱涵,原河面已不存在,有关部门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将三通桥旋转90度西迁十多米,就是在今天我们看到的位置上予以重建。修复后的三通桥除了从原来的东西走向改成了南北走向外,其余都没有改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年拆桥时所有石材等材料均保留完好,因此得以较完好地复原。

几百年来,星安桥和三通桥见证了早期福州与世界贸易接轨的史实,它们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级台阶都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