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间体育 永泰檀家拳

永泰檀家拳

广告位

历史一越就过了千年。在明宣德年间(1426年),被明朝皇帝敕封为“指挥使威武大将军”的檀满德,惘别故里安徽贵池,前往闽地屯田,一路车马劳顿,不幸染病卒于中途……

一场入闽的迁徙并未中断。檀氏族谱记载,永泰檀氏一脉,是檀臻(檀道济子)从京口(古代京口,今属江苏镇江市)逃亡燕国后,其子孙一支迁到安徽繁衍生息,于明洪武年间(1368)再从安徽建德县(因与浙江建德县重名,后改为东至县)入闽,定居莆田仙游潭头。建德县北宋时期属江南路池州(治贵池),这就与檀满德为贵池人氏对上号了。四世祖檀兴祖叔侄五人于明成化十八年(1465)从莆田仙游潭头携负三代遗骸迁入永泰辅弼(今同安镇)文藻定居。经500多年繁衍,目前永泰檀氏人口已达7000余人。

檀氏入闽始祖檀满德,一身武功绝学名动江湖。二世祖檀继宗,系“袭职锦衣卫”。被明正德皇帝赐为“义官”的四世祖檀兴祖,承其曾祖檀满德(指挥使大将军)、祖父檀继宗(袭职锦衣卫)明朝军队及锦衣卫拳术、器械,结合民间武术精华,创建檀家拳。明清以来,多位檀家拳传人考取武举、武庠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永泰山区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居于永泰僻壤的农民,以家族形式,筑造了坚固的庄寨以抗土匪等侵扰。如今留下了152座较为完整的庄寨,成中国民居典范。奇的是在多庄寨的同安,文藻竟然少有庄寨,探其原由,我想跟尚武有关:文藻历代民风强悍,族亲观念强,名声在外。在冷兵器时代,土匪及外来袭扰者,也是有所顾忌,故不敢到文藻放肆。

檀家拳,筑起了无形的庄寨。护卫檀氏一脉在此富庶之地生息发展。

侠义小说与影视作品,总是能给人带来热血澎湃的情绪,金庸的武侠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股热潮,随之而来的是武侠电影。20世纪80年代,因电影《少林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习武热潮。许多武师又开始吃香了。在永泰,请师傅教馆在城乡流行一时,文藻的檀积汉、檀儒佃、檀儒霞等人连轴转,教馆于城乡之间。

在永泰,对武术有一个更乡土的叫法:拳头!这是看得见的家伙!“拳头”代表了一种直接的力量,“武术”就太文气了。“武术”是两个意思,“武”是力气,“术”才是招式;练武先练力气,也就是基础,基础有了,再练招数。永泰人甚至福州地区,学武术都叫“学拳”头,教武术的师傅称“拳头师傅”。文藻境内,现当代最有名气的拳头师傅有檀积汉、檀万迟、檀儒佃、檀儒霞、檀儒存等,檀积汉、檀勤耕、檀东行一门三代都是檀家拳的佼佼者。

文藻为古村落,自檀氏始祖落户,已有500多年历史。现分两个村,即荷洋村、上坊村。这里是永泰著名的拳头窠。每个家庭都有人会拳头。农闲时节与春节期间,村民自发集中在旧厝厅堂或空埕学拳头和器械,练武强身,蔚然成风。

檀家拳是南拳的一种传统拳术,短兵相触讲究力道与快速。其主要特点是:底力、催力、钳缩力、抖劲;三路端正,以气催力、力从脚起,蓄于身腰、发于臂拳、掌,发劲刚沉、拳势激烈,拧一身劲于一点,技手多变,劲力刚脆精巧,近身短打为主。与此同时还产生丈二杖、 铁尺、双铁尺、钩镰枪等武术器械和套路。在生活与劳动中,随手拈来都是武器,比如拐杖、扁担、板凳、锄头、田塍刀等,并且自成套路,让人大开眼界。

武术是一种文化力量,一种行走的乡愁,无论身在何处,檀家拳里都有家山与亲情。

永泰檀家拳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