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河入海口区为浦。浦口镇古时为避风停泊之港,后沉积成平原,明代聚居成村,仅留一浦,江潮可入,故名“浦口”,是连江县历史文化重镇之一。因盛产高岭土,宋朝乾德年间,因此地建有龙窑多座,故而得名“窑江”,到了明代改名为浦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镇上有一家小吃店,店家是一位憨厚的中年大叔。由于大叔的左手比常人多长出一个小指头,大伙都称这家店为“十一指拌面店”(并无嘲讽之意)。所卖的小吃常年都是老三样:拌面、扁肉与卤味。卤味每天也只有三种:猪头肉、鸭脖子与猪皮。大叔的手艺相当不错,卤的食品色泽红亮,咸淡适中,鲜香可口。每当有客人进店,大叔总是麻利地拿出一个撇口碗,先在碗中加入猪油、花生酱、酱油、食盐与味精,然后从竹匾上抓起一小团面条,丢入到沸水锅中,汆烫一下,快速捞起装入碗中,再用一双长竹筷搅拌几下,最后在上面撒上一点葱花,滴上几滴香油,同时还端上来一小碗用猪棒骨熬成的高汤,还没开吃,闻起来就香。
浦口镇濒江临海,近海又处闽江口海水盐淡交汇处,海产品极为丰富,而且鱼鲜虾美。当地有一些人常年在近海驾舟、撒网、捕鱼。他们一般按照海水潮汐早出晚归,称之为“放缣仔”。特别是到了夏季傍晚时分,渔民们带着一天的渔获,乘着潮水,追着晚霞陆续归航。这时敖江江面上江水滔滔,渔歌晚唱,别有一番风景。船一靠岸,整个码头都沸腾起来。渔民们送上岸的海鲜品种特别多,有知名的海鳗、海鲈、龙头鱼、小黄鱼、皮皮虾,牛舌鱼……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这时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大妈大婶们总是挎着一个个小竹篓,挑选着自己中意的鱼虾蟹贝,然后急忙回家煎、炸、蒸、炒,锅里米饭早已煮熟了,就等着享受这些大自然对人类的无私馈赠。也是从那时侯开始,我知道了很多海鲜产品的名称,直到今日,还受益匪浅。
浦口镇与东岱镇一衣带水,隔江相望,每天往来两岸间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出行靠的是几艘不断穿梭的铁壳敞口船。每艘渡船只能乘坐二三十人,单程一趟大约需要20分钟,每个人收费5毛钱。那时生活简单,遇上好天气,就从浦口搭渡船到东岱玩,欣赏沿江景色。可是每当遇到枯水期、台风、大雨等情况,渡轮暂停,出行受阻,人们只好望江兴叹。2002年,新修建的连接两地的浦东大桥顺利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时间总在不经意中流逝,3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的浦口早已今非昔比,有机会我还想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