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上惊堂木一响,场下顿时无声,须臾间,金戈铁马、公子佳人等尽在眼前。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一竹箸、一片铙钹,福州评话作为福州方言艺术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在我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
“一个演员就是一台戏,评话演员往往要分饰多角。在这其中,评话演员除了嘴上要会说、唱,还要会演。而且在人物神色、表情、语气的转变上还要显得自然,要让观众看得精彩,还要让观众看得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剑平介绍,要说好一本书,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演员神态、语言、动作等都要反复拿捏推敲。说新书备课很花工夫,将话本内容背下来以后,要反复推敲、揣摩情境和人物,然后先尝试着说给别人听,不足之处再反复完善,之后才能登台演出。
福州评话的吟诵调,介于说、唱之间,在中国评书评话大家族中是独有的。吟诵的词接近口语,没有严格规范的曲谱,更不加弦管,只有基本腔调,演员随着书情节奏和自己的情感自由吟诵。这种以诵代唱的方式,保持了说白与吟诵之间的谐调,明白晓畅,便于说话人临场生发,顷刻间提破,不用伴奏乐器,便于单档讲演。追根溯源,这种夹说夹吟的表演形式,源于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说话。
福州评话的题材丰富多彩,不少书目采撷里巷逸事,反映乡土人情,加上评话表演者独具的艺术加工,以朗朗上口的福州谚语、歇后语、俗语,使故事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方特色浓郁。
一些福州人耳熟能详的书目,如《千金买骨》《林则徐断案》《孝义巷传奇》《桐油煮粉干》《甘国宝》《陈若霖斩皇子》等,讲演福州故事,像林则徐、甘国宝、虾米弟等人物形象,彰显了福州人的性格、情操、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有些已经成为俗语话中的人物。他们的价值观引领了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