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夏日雅道巷的风景

夏日雅道巷的风景

广告位

在著名的双抛桥旁,有一条古老而又幽静的小巷——雅道巷。左与三坊七巷相连,北与杨桥路相通。千年以前,这里或许是福州的威尼斯,一条小河穿过,端午节的龙舟敲敲打打快乐地驶过,桥上一群好奇地探头看着的孩子。百年前,它宽不过两米,两边都是大树,一到傍晚,这里有吹火起灶做饭的主妇们,还有老人家扇着蒲扇在这里纳凉。

雅道巷虽然如今只是20米左右的小巷,但却抹不去巷子里的住户悠长的记忆,他们言之凿凿地说,很久以前,这里是附近居民纳凉的绝好去处。

在三坊七巷,雅道巷并不出众,没有名人故居的点缀,也没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三坊七巷的老居民说,这里的屋子相对比较矮小,房前的大树也不高,居民多是工薪基层,和高墙深户的名门望族相比,这里更有生活气息。

雅道巷似乎独立于三坊七巷之外,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大户人家天井里摇曳的花草不同,这里的人家干净得几乎没有花草,每户人家房子都不大,有的还加盖了一层,勉强地维持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让人惊奇的是,这里最干净的地方,还是家家户户的门口,看不见一片落叶,一滴污水。

雅道巷旁边就是大水流湾和小水流湾,这两个地方的地势比较低,此前是西湖和南湖潮汐的交汇处,因此得名“水流湾”。因为靠近水源,巷子狭窄,而且树木众多,傍晚的这里,纳凉的人非常多,甚至远在别的坊巷的邻居,也端着碗,跑过来边聊天边吃饭。

双抛桥是雅道巷的尾巴,这里储藏了更多纳凉的记忆,除了想念过去邻里间的嘘寒问暖,陈细妹还很怀念以前在雅道巷的一头,双抛桥听评话的情形:高大的台子上,评话师傅一手拿扇,一手拿惊木,说得是抑扬顿挫,峰回路转;台下是一溜的老头老太,闲适自在,过足了瘾。

雅道巷口有一棵大榕树可以容纳几百个居民夏天乘凉,在夏天的傍晚,去得早的就倚在双抛桥的美人靠上,去得晚的自己搬着卧椅,甚至一夜都睡在雅道巷内。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夏夜市场,有卖三豆糕(一种消暑糕点)的,有卖蒲扇的,还有卖猪油渣夹光饼的,男人们光着膀子,搭着毛巾,带着孩子们买点小吃,听点评话,凉凉爽爽度过一夜。

就在这条小巷里,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亭的当中作为行人通道,亭里两侧置有廊椅可供行人休息,亭的墙壁上,设有龛位供奉一位为民除害、为众治病的历史人物张慈观。因张慈观逝后被人尊称为“圣君”,故此亭取名为“圣君亭”。

张慈观,是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生于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少年时以放牛砍柴制造锄头柄为生,所以当地人俗称他为“张锄柄”。年青时张慈观到闽清县金沙村打工,随后云游福州、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游等地,为老百姓治病驱疫。

雅道巷里的“圣君亭”,大约建于明代,已有数几百年之历史。1993年,因改造三坊七巷,雅道巷“圣君亭”异地移置至金牛山公园对面西河坡下新村里。至今尚保存“古迹圣君亭”横匾一面,长三尺,宽一尺半左右。另有乾隆甲戍年(公元1754年)字样石炉一座,距今已近250多年之久,为难得文物。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