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晚清名臣郭柏荫故居

晚清名臣郭柏荫故居

广告位

三坊七巷街区自古读书风气浓厚,科举兴盛。这个地方历代涌现出150名进士、360名举人。位于黄巷东段北侧的郭柏荫故居,始建于明末,古宅曾以“五子登科”名闻八闽。

郭柏荫故居门面特别宽敞,六扇门扉一字排开,门上还悬挂着“五子登科”的牌匾,因此俗称“五子登科”宅第。这座恢弘壮观的古厝,布局工整,曾在明朝作为官府衙门,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点。此宅第由郭柏荫长子郭式昌在光绪年间所买,而在郭阶三“五子登科”时,郭家经济条件并不好,一家人居住在位于黄巷对面锦巷处的一进的房子里,“五子”是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中取得的成功。

郭柏荫故居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面厚墙合围,正门开在黄巷,后门开在塔巷,是福州典型的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古建筑。走进其中,可见三坊七巷里较为少有的清水砖墙。相距20多米的马头墙高高伫立,隔开喧闹的现代与静穆的过往。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宽敞,厅中28根大木柱,用材硕大,青石柱础,古朴雄伟。一进门还能看到大厅中挂着郭柏荫手写的对联:“入琼林玉树中皆宝,有仁心慈德者为祥”,正中间的一块牌匾题写着“惇德秉义”。郭家的家风一向如此,读书是为了大义,一生都要做一个正人君子。

二进结构与一进相同,过后天井,为五间排双层书房。第二大厅中悬挂着是林则徐行书八言联:常惺惺法近理著己,活泼泼地吃紧为人。“常惺惺”为佛教用语,指头脑长时间保持清醒,处事注重理法;而为人是要“严肃活泼”,张弛有道。东墙外为花厅园林,庭院内有造型别致的假山、水清见底的鱼池、小巧玲珑的花亭,以及错落有致的树木,颇具江南园林的韵味,中有一株珍贵的古羊婆树。三进天井两旁都有回廊,狭长蜿蜒的廊中顶有覆瓦,称“覆龟亭”。沿廊道可从大门直到后门,无需担心日晒雨淋,一路赏花听雨、观星望月,别有诗情画意。

郭柏荫的父亲郭阶三,这位清嘉庆年间的福州名士,嘉庆年间举人,除了以文扬名,更出名的是其五个儿子——郭柏心、郭柏荫、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皆登科第,郭柏荫中进士,其他四个考中举人。不仅郭阶三“五子登科”,其孙子——郭柏荫长子郭式昌,式昌有一弟(郭传昌)、三子(曾炘、曾准、曾程)、一婿(陈幼海)共五人中进士(二人入翰林)。人们艳羡郭家科举与仕宦的成就,因此而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为父应作郭阶三”的口碑。在郭阶三这“五子”之中,又以次子郭柏荫的仕宦成就最高,为后人所知。

郭柏荫中进士后担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多个职务,历任江苏、广西、湖北等地。他善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并能依据圣贤经义来立身处世。

郭柏荫任上赈灾修堤、办理团练等,政绩卓著。他为官廉洁自律,体察百姓疾苦,关注民生,为社会办了不少实事。他还倡导修缮被大火烧毁的福州文庙。至今,文庙外仍立着两块“咸丰元年重建福州文庙碑记”石刻碑文,碑文即是当年由郭柏荫亲自撰文并书写的。

郭柏荫是一个严谨治学、极重读书人,他一生历主清源、玉屏、紫阳、鳌峰等书院。郭柏荫前后两次掌教鳌峰书院,历时17年,为福建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治十二年(1873年),郭柏荫因病回乡。回乡后的他仍心系百姓、屡办实事,坚持讲学、一生笔耕不辍。当时“福州粮米常仰资贩运,每苦不给。”郭柏荫与徐宗幹等便向闽浙总督左宗棠献策,使百姓粮食充裕。直到请辞归乡后的第九年,郭柏荫于家中去世,享年78岁。

岁序更迭,音声已渺,好在还有他的故居可供后人追怀。如今,雕饰门扇、古朴斗拱、蜿蜒回廊依旧,只是这座有着江南园林建筑韵味的宅第,不再仅仅是“五子登科”的传奇,更以朴素而温情的方式定格历史。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