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官堂是福州文儒坊中的一条小巷,今称大光里。该巷在文儒坊南侧、早题巷西北。东端经听雨斋与丰井营相连,西口达通湖路接二桥亭桥。巷为东西走向,长只有二百多米、宽约三四米。这里住的大多是文人墨客,如陈衍、何振岱、柯凌汉等。因此三官堂也被戏称为“三家巷”。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按郡城三官堂之称有三,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华林坊之三官堂,以乾元寺名;虎婆宫河沿之三官堂,以大中寺名;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其地因古代建有崇祀三官大帝的三官堂道观,所以就作为巷名。具体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是道教中地位比较高的神。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这时三官堂内烟雾缭绕,热闹异常,道教徒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金箓、黄箓道场,以祈福消灾。文儒坊三官堂原为五十多平方米的二层木结构建筑,坐东朝西。楼下可通行人,楼上则供奉三官大帝塑像。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官堂就被拆除,当地乡老陈意平将古物收藏后暂寄于乌山妈祖天后宫里。“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古物再次遭受破坏,文物散失各地。20世纪90年代末当地乡人陈礼钦腾出自己住屋偏室,供奉三官大帝。2002年乡人集资在原三官堂旧址旁重建三官堂,以恢复文儒坊的历史古迹。
大家所知道的文儒坊三官堂,曾经既是巷名,又是建筑。文儒坊三官堂原为二层古建筑,坐东朝西,楼下通人,楼上供奉三官大帝。古建筑早已被拆除,现在的三官堂为近期民间在原三官堂旧址旁重建的建筑。三官即为道教信奉中的天官,地官和水官等三官。在中国古代道教信仰中,天、地、水三官所出现的时间比现在道教供奉的三清神还早,且神阶很高。东汉,被道教信徒尊称为天师的张陵,结合民间原始宗教信仰,开创了道教符家派,其教义以天、地、水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民间也有尊中华民族的古代三帝尧、舜、禹为三官,许多地方都曾建庙信奉,名称各地不一,有三宫殿、三官堂、三元庵等。
宋明以来,民间一般认为三官神的职掌范围是掌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民间信仰十分普遍。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时信仰三官的人在三元节都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历史上福州对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力,现在台湾许多庙宇中供奉的三界公即为三官大帝,敬奉的人相当多。三坊七巷内三官堂建到民居群内,更方便于民众的祭拜。
三官帝中,天官赐福最为民众所熟悉的。时至今日,福州老百姓过年时,还常买一张“天官赐福”年画贴在大厅墙上,画上的天官雍容华贵,长须慈容,红袍玉带,手持如意。一些民俗图中,天官还携带五个童子,各人手中分别捧仙桃、佛手、石榴、春梅和鲤鱼灯,象征着多福长寿,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心理。民众希望天官能够赐福百姓,这也许就是老百姓在街坊中建三官庙的原因,也正因为有了这个三官堂,大光里这一带被称做三官堂,在民间一直沿用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