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连江马鼻修建了历史上第一座城堡——马鼻堡。这座城堡到清初就不见踪影,存在时间之短,世所罕有。
马鼻堡修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当时,约400名倭寇精兵奉命攻打福州城,途中听说同伙在莆田平海卫全军覆没,便改道进驻马鼻。抗倭名将戚继光引兵前来,驻扎北营,秘密训练泥橇手后,主力绕山前行,进入透堡。五月初二,他们对马鼻的倭寇发起进攻,将敌人分割包围,在红石岭、长长衕、百丈崖等地,歼灭部分敌人后,将敌人逼入滩泥,让泥橇手下滩涂,全歼倭寇于泥滩上……

据《连江县志》(民国版)记载,为防止敌人卷土重来,马鼻之战后,根据马鼻的地形特点,戚继光便设计修建了马鼻城堡。《连江县志》(民国版)对此记载较为简单:“马鼻堡在保安里,明嘉靖四十二年筑,跨山面海,周四百二十丈,为门三。”
但是,龟山下各族姓祠堂中图示却十分清楚:整座马鼻城堡,依山而建,傍水而修,东面沿着龟山山脊,呈扇形横贯南北。西面沿着岸边和马鼻塘,也呈扇形展开,在正南正北的交汇处,各建一道城门。南面的称为“南城门”,北面的称为“北城门”。此外,在马鼻塘出海口处,修建了“西城门”。城堡全长420丈。所以,马鼻堡的城门只有三座,重点守护现在的南门和横厝里一带。
在龟山下的玉井村,因在东北面,地势狭长,筑修城堡成本高,难度大。虽其不在城堡内,但设了木栅。《连江县志》(民国版)记载:“木栅在马鼻北海边,戚继光设,令倭不得靠近。”修建了木栅后,便在东面修了一道门,叫“东城门”。但这些筑设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城堡木栅,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竟荡然无存。其消失的原因,《连江县志》(民国版)这样记载:“……顺治……十八年奉文迁沿海居民,凡城堡台寨,尽行拆毁……”由此可见,马鼻堡的消失,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下令拆除的。
清康熙十八年(1679),台湾的郑经屡犯沿海,朝廷又下令马鼻居民内迁。马鼻的村民被官兵强行迁走,流离失所,有家难归。平定台湾后,马鼻人开始回迁,但此后没有再重修当年的马鼻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