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大洋镇宵洋村的宝善庄,是这里的余氏先祖余悠贤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56年)起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据宝善庄后人说,他们祖上从江西迁至福建,最早是做木材生意起家,富裕后在宵洋购田置地,建起宝善庄。
整个宝善庄从空中俯瞰,为封闭式长方形双层土木结构,由下落门楼、上落八扇厝以及书院、天井、过水、横楼等组成,共有108个房间。建筑右侧方种植有十多棵风水树,以遮挡出水口。左侧丙方位处开有水井一口,一年四季水源充沛,清澈见底,至今仍在饮用。庄前有长坡岭道,九级梯田,庄右侧古柳杉成林,风景秀美。庄内是常见的雕梁画栋、雀替斗拱,与其他庄寨也没啥不同。
然而仔细游览宝善庄,立刻会发现这里一处不寻常。在厅堂向右走,外人会发现有两扇木门风格迥异。说它们“迥异”,是因为它们的样式不仅与庄内其他木门不同,就是在永泰的150多座已登记在册的庄寨中,也未见同类。这两扇门各有两个圆形顶端的门柱,门上端呈尖角形状。据考证,这两扇木门为伊斯兰风格。其实同样式的木门在宝善庄内共有四处。这奇异的伊斯兰风格木门为何会出现在宝善庄中?宝善庄的后人也说不出缘由。
不管缘由为何,位于偏远高山中的宝善庄的这几扇门,都与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它们的出现是因为一位曾经接触过外来宗教的主人,还是因为一位见多识广的工匠,答案至今仍被封缄在岁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