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岭是位于福州市东郊的双鼓横断山脉,福州晋安区宦溪镇的避暑胜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0米至800米,最高海拔998米,为福州的第一道屏障。
“鼓岭”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P.W.彼彻(Pitcher)牧师所著《鼓岭及其四周概况》一书中,但行政区域名称真正定为“鼓岭”,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鼓岭地区曾归鼓山区公所管辖,后成立郊区(1996年后更名为晋安区)鼓岭乡人民政府。2004年8月,鼓岭乡并入晋安区宦溪镇,成为该镇鼓岭片(鼓岭避暑休闲度假区),辖3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
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距福州市中心约13公里,夏日最高气温不超过30℃,吸引了许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自从英国驻马尾领事馆馆医任尼在鼓岭修建了第一座别墅。其后,英、法、美、日、俄等20多个国家的在华人士纷纷在鼓岭修建别墅,并建起教堂、万国公益社、网球场、游泳池等配套设施,南洋溪被开辟为天然游泳池。为了方便避暑的外国人,当时的政府还开办了教会附属学校,设立鼓岭夏季邮局及警察所,1902年6月16日开办的鼓岭夏季邮局,是中国最早的邮局之一,也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五个夏季邮局之一。
旧社会民不聊生,处在贫穷苦难之中,唯有不少外国人在福州期间,为避暑曾在鼓岭筑起由小方型石块盖的小洋房——“避暑山庄”,每逢炎夏他们乘坐由一前一后两人抬的竹轿椅沿着古石道登上3000余米路程来鼓岭避暑。到1935年时,这里拥有200多幢风格各异的避暑别墅,还有教堂、医院、网球场、游泳池、万国公益社等公共建筑。万国公益社是鼓岭上颇为有名的历史建筑,被誉为福州最早的会所。由于年代久远,这座石屋有些破败,但特色尚存。石屋的墙体用青、黑、白等不同颜色的石头砌成,处处透露着波希米亚风。经过简单装修后,这座石屋如今已成为一个老人会馆。
1930年代,郁达夫任职福建省府期间曾到鼓岭小住,并在《闽游滴沥》里写到:“自鼓岭至鼓山的一簇乱峰叠嶂,或者将因这一篇小记而被开发作华南的避暑中心区域,也说不定。”其实,那时正是鼓岭的鼎盛时期,早已声名在外。鼓岭的避暑文化源远流长是继江西庐山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之外又一处有影响的避暑地。
鼓岭在远东基督徒中间也颇为有名。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倪柝声曾在此购买一批传教士别墅,办成“执事之家”,1948年和1949年曾办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全国性同工训练。今天那里许多村民都是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