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千年浙洋丫

千年浙洋丫

广告位

  
晋代南渡的衣冠,渡不进层层叠叠峰峦屏障的屏南,阅屏南各村家谱,肇基千余年至今不衰的村子甚少,浙洋是屏南为数不多的千年古村之一。

李姓在浙洋村落脚的年代,几乎与李姓入闽肇基一样久远。据族谱记载,福建李姓入闽始祖李诲,因避唐末黄巢之乱,从福建观察使任上出走,更名邦,隐居古田杉洋。其后数年,次子李全(庄)携母迁浙洋肇基。这可从浙洋村李姓撰写于元大德六年的族谱序言中得到印证:“吾祖故喜其本,见水秀山奇,乃居。观其流泉,相其阴阳,肇基于兹,开土辟疆,经营第宅,光昭前人,编垂后裔,迄今四百余年矣。”选定一个地方扎根,坚定不移拓荒,村庄千载,子孙万代,生生不息。

山里难得有块平地,特别值得稀罕,拥有几亩平地,即尊之为“洋”。村子坐东北朝西南,背倚巍峨的金鸡峰,面前则是一处较为开阔平地,与上游一个块平地相连成折尺形,村庄自名为浙洋(折洋)。

秦以来,驿道上“十里一亭,五里一铺”,亭与铺负责接待来往的官员、抓捕盗贼、处理民间纠纷等基层工作。屏南古县城双溪至福州府驿道屏南段经过巴地、坂兜之后,过太保桥,一路上坡穿过一个大丫口(隘口)。靠近丫口的村就是浙洋村,因此,浙洋又称浙洋丫。丫口扼交通要通,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明清时期,一直在这里设铺驻兵。

世事无常,许多很在意地要把它搞成千年万年的不朽基业,转眼就没了踪影;有的随意而为、轻飘无形的东西,却能世代传承,顽强地铭刻印记。老村新颜,新房覆盖旧址,当年的那些实实在在的存在,都已朝埋进了历史深处,而一些弥散于无形中的抽象,却留传至今。村前有田名“佛堂边”、有园名“丁字桥头”,村后有垅名“游逻路”,村右有地名“亭子前”、村左有山名“马栏岗”,村民朴实无华,以地上的建筑为地命名,佛堂、古道、丁字桥、亭子、马栏等早无了踪迹,只有那些原来居民随意而叫的或土或雅地名至今仍具体而生动地标示着曾经的存在。但毕竟是千年老村,即便如此,浙洋丫目前仍保留了一些古迹。

太保桥,古县城往福州之驿道上的一座廊桥,其上祀太保公神位,故名。桥的定义是架空的人造通道。今天,太保桥静卧山涧之上,她所连结的两岸驿道,一头湮没于芳草灌木之下,一头埋没于公路之下,太保桥已没有了通道的作用,但人们仍视其为桥,村民不舍祖先血汗的流失,自发捐钱进行了修缮。今天的太保桥作为文物而存在,继续发挥作用,无声教化着与之有缘的行人。

李姓祠堂,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前些年村民对其进行维修时,看到一块梁上写着之前某次修缮祠堂的理事姓名,查看家谱,该是200年前祖先。祠堂相当壮观,深宅大院,黄墙黑瓦。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前后三进。第一进为戏台,每年正月在此演社戏;第二进为正厅,高20余米,四排柱子都是用2人才能合抱的整根透顶大杉木建成,粗大挺拔。

彩虹桥,曾是一座木拱廊桥,横卧水尾处,形如长虹卧波,取名彩虹桥。后来,一吴姓人从浙洋村民手中买走了彩虹桥附近一片土,在此拓基,并以彩虹桥命名村庄,遂成今天的吴姓彩虹村,浙洋的彩虹桥因此事实上成为彩虹村的彩虹桥。后来,木拱的彩虹桥毁,在原址上建石拱桥代之。

金声石在太保桥北则山峰上,亦名“响石”。沈钟县志写道:“金声石,在浙洋村山冈上,有一方石,大十围,高丈余,以一石击之,能作金声响”。小时候砍柴放牛到过这里,用石头或砍柴刀敲击,比之于其它石头,声音特别清锐响亮,回声悠远。还有“金鸡石在梅庄(即浙洋),每年元旦挺有草蕨,乡民争采。”

坐落于丫口的杨公殿,典型的明代建筑。高飞檐、长翘角,如展翅凤凰。其内壁画精美,虽经数百年仍然明晰而鲜艳,画技高超,非一般村野画师所能为。旗杆厝有前后两幢,均为雕梁画栋的豪华老房子,尤以前幢为佳,是浙洋村可知的唯一门前竖旗杆的房子,故称旗杆厝。

新陈代谢是永恒的规律。旧的终将要离去,虽然古迹的飘零总是让人心生遗憾,然发展方能永续,欣欣向荣更让人欣慰。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