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闽都故事 甘国宝与漈头张氏的一段亲缘

甘国宝与漈头张氏的一段亲缘

广告位

据说康熙年间,甘国宝有一位姑母嫁至屏南上漈头张国荣为妻。其时,漈头村张氏人丁繁洐极盛,相应地,出现了地少人多的问题。这时,就有一些人开始往外迁出,在清初的一股沿海迁界潮流中,张国荣兄弟二人迁至福鼎点头镇石桥头的一个叫企秉村(今柏柳村)偏僻地方。

当时的迁徙背景是这样的:顺治年间,清政府为断绝沿海居民接济占领台湾的郑成功海外反清势力,划定了一个濒海范围,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距离海边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渺无人迹,一片荒芜。直到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克澎湖,平定了台湾,清政府才结束迁界,开始展界,命粤、闽、江、浙等沿海地区组织百姓回迁故里,“召集流民,得复故土——允许流动人口来开垦荒地,这就给大部分人口迁入沿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山区人民得此机会携亲带眷,成群结队沿茶盐古道向地广人稀的海边迁徙。

点头镇素来是福鼎重镇,原是连接“两省五县”的交通枢纽,是各地物产往来的集散地,因此,客商往来频繁,商品交易兴盛,是个十分热闹的乡镇。乾隆年间大量迁入的人口加入到复垦荒地行列中,进行了一次围海造田,山脚下开始有了田园阡陌,水产养殖兴起,逐渐发展为福鼎的“鱼米之乡”。漈头迁来石桥头的张氏一家,自然也发展得不错。

话说甘国宝生平乐善好施,“与人交不设城府,性骨鲠未尝有所干求”,对亲人更是亲敬有加,极力帮衬,人到中年,愈加想念至亲,他早年知道漈头姑父一家搬迁至福鼎,但苦于生涯戎马,仕宦匆匆,难得有机会探访。时有凑巧,到了乾隆二十二年,这年六月,正值调防,他奉旨署理山东兖州镇,有机会顺路探访姑母一家,人马行至福宁府,就选道往福鼎方向寻去亲了。

甘国宝一行一路探听而来,终于来到点头地界,派兵丁通告张家表亲。他坐着高头大马,兵士阵容浩荡,威风凛凛,一时间惊动了小山村,当地的甲长、里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为张氏兄弟犯了什么罪,忙派人星夜赶往石桥头打探消息。此时张国荣夫妇已作古,儿子张惠胜等五兄弟也已步入中年,听说是甘国宝前来寻亲,万分高兴,立刻下山赶赴点头迎接。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表兄弟们见面,悲喜交集,他们促膝谈心,亲密无比。

甘国宝想了解他们的生活处境,询问之下得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张氏逐渐家道殷实,欲买田置地扩大产业,并想聘请私塾先生教学,培养子弟读书致仕,但是清代的乡里制度约束了他们的发展,因为,未入甲的民户,在当地既无权置田买地,而且其户籍和科举与今天的高考按地区划分录取分数线有诸多相似之处,连子弟参加科考也受歧视。甘国宝听后,当即写下字喻,加盖印章,交付点头驿站送往县衙备案。他宫廷侍卫出身,在南方各地历任武备长官,其时已是声名远播,此次寻亲也为张氏提高了政治待遇,不久之后,张氏一家得以从乡间僻壤移居到石桥头,盖筑大宅院,并开始大胆地置田买地。

基于这段故事,我们开玩笑说,若是从那时候算起,那么漈头和小梨洋两村已是走了三百年的亲戚了。俗话说得好:“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也就是说,按照常规,甘国宝的父亲与姑母是亲兄妹,甘国宝与姑母的子女只是表兄弟,那么三代以后,亲戚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了,最后不了了之;而且,漈头村是千年古村,又是个大村,当初张国荣兄弟从“龙漈上境”迁出时,并没有在漈头村家谱中留下任何记载;同时,因为在迁入地饱受歧视,也没有加入当时的福鼎张氏家谱,那么,为会么后人会知道这么一段历史呢?大约是因为甘国宝是名人的缘故罢。

本来,在封建时代,女子的名字是上不了家谱的,同样地,查小梨洋村甘氏家谱中,根本就没有这位祖姑婆的记载。但因为甘国宝是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社会影响力大,即使是他在福州文儒坊故居遭受过洪水灾害,又经过其后的文革浩劫、城市拆迁等破坏,在甘国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时节,其后人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福建省图书馆特存部找到了一本在关甘国宝记录的《甘氏家谱》,翻阅这本《甘氏家谱》得知,甘国宝的这位堂姑母名为“玦(音jue)姑”,是其堂叔公甘元森的女儿,“配上漈头张宅”,印证了传说中的这段佳话。

当初张国荣一家解决了环境困扰的问题后,其后代子孙更加秉承祖训,提倡耕读传家,后来就有子孙科举高中,在房前竖起石旗杆,这老宅就称为“旗杆里”。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