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清市龙田镇上薛村有个上林堂,上林堂有个私塾斋,有钱人家都把子弟送往上林堂读书。私塾先生教《三字经》,每天只教四句,可是学生们连四句都不易学会。
薛廷宠童年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他天天去山上“扒草”,装满一“炭笼”之后,就来到上林堂窗外听先生教书,又暗伏窗外看先生教学生写字。他一笔一划地学,但苦于没有纸笔,就将地上的松土当纸,蹲在地上用碎瓦片当笔写起字来……
有一天,先生给学生提句问考,先生说了上句,让学生们接续下句。可是,这一群贪玩的孩子一句都接不上来。先生真是气坏了,辛辛苦苦教了三个月《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戒之哉,宜勉力”,不知教了多少遍,可学生们读了上句就忘了下句。
只听先生再一次提问:“昔孟母,怎么样呀?”又是一阵鸦雀无声。此时,薛廷宠刚好扒了一炭笼柴草,来到窗下,听到吆喝,显然是恼火了。他怕学生们受罚,赶忙朗声答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望向窗外,当发现是薛廷宠,既感激他的相救,又惊佩他的奇才。可是先生似乎听而不闻,继续提问:“窦燕山,后面是什么?”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薛廷宠顺口就来。
“三光者,是什么?”
“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
先生早已知晓这代答的并非自己的学生,连续三问,就是要考察这外来的孩子。先生不知薛廷宠的名字,就把他招呼到跟前:“既能读,必能写?”薛廷宠毫不犹豫地来到先生讲台前,提笔写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当先生得知薛廷宠因家贫不能求学时,遂登门拜访,承诺免收束修让其到书斋念书。就这样,薛廷宠在先生照顾下,读了三年书。
三年后的上林堂,虽然照样是私塾斋,但却不是原来的老师。薛廷宠断了学费,只能在家半耕半读。当时,家乡建有福唐书院,他还经常前往挑灯苦读。
有一次,薛廷宠挑着一担秧苗,要往田里插秧,在一条狭窄的田梗路上,与一位挑着一担笋的男子迎面相逢。在这条狭窄路上,谁应该先让路呢?挑笋的男子说:“小兄弟,我出一上联,若你能对得上,就给你让路!”薛廷宠点点头。
男子说:“我就说你肩上的一担秧:稻草捆秧娘揽子。”
薛廷宠见男子挑的是笋担,想起生母早逝,自己随父亲艰难度日,不禁触景生情,顺口对曰:“竹担挑笋父背儿。”男子大喜过望,就退后让路了。
过了几天,挑笋人又来找薛廷宠,当他放下担子时,却不是竹笋而是书。原来挑笋的是长乐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可是屡试不第,对功名心灰意冷。他不愿意把自己满腹经纶荒废掉,因此到处物色,想找一位有天资的子弟,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于他,希望让自己的弟子来年造福百姓。他听说薛廷宠聪颖过人,特地从长乐赶来面试,薛廷宠就是那天对句时,被他相中的。
因为薛廷宠无力供养先生,先生只能每趟从长乐挑笋来卖糊口,再教廷宠。就这样,薛廷宠师从长乐先生三年深造,获益不浅,文章大进。
果然薛廷宠不负众望,嘉靖十一年(1532 )高中进士。后来他入朝为官,正直清廉,造福黎民百姓。他曾作为使者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为中外文化经贸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