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清,相思岭也叫常思岭。是古时的重要驿站,福州城来往闽南的交通要道,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那倒塌的庙堂、作坊、残存的碑刻、壁画,几经沧桑的古树,结满青苔的古井,光滑如镜的青石板……无不在向人诉说着昔日的车水马龙。
每次登上相思岭,我都不由得放慢脚步,面对那一片废墟,我总是挖空心思地构筑着它鼎盛时期的宏伟画卷。在我的想象中的相思岭,一定有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然而,从白发老人那里听到的却并非如此,说是宰相叶向高之子,自京城返故里福清途中,路死此岭而得名。据说在此之前,闽侯与福清的县界不在相思岭,而是在相思岭以南5公里的五埕铺桥一带;因古人忌讳路死他乡,地方官吏为宽慰相爷失子之悲切,而将县界移到相思岭。目前在相思岭西南的福清方向还有好几个小村庄仍隶属于闽侯,这似乎给古老的传说提供了可考的依据。
从相思岭往东望去,是方圆四五十里的小盆地,东边的半山腰,有座圆圆的小山丘,小山丘的中央,那座气势恢弘、富丽堂皇的古墓,便是宰相叶向高之墓。据说他一生为自己修了好几座陵墓,直到解放前夕该墓被盗,棺木被开,人们才知道东台“七星岩”的叶相墓是真的。也许有人要问,如此官爵显赫的相爷,为何要将自己的真身葬在这名不列经传的小山丘呢?
依我拙见原因有二:其一,这里风水好。陵墓坐落在圆圆的山丘之上,身后有七座连绵起伏的山峰呈扇形环抱,远远望去如“七星捧月”,又像“孔雀开屏”;身临墓地如端坐龙椅,虎背坚实,视野开阔,一派美丽的好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风水先生称之为“七星坠地”能出贵人。能出贵人的风水宝地,无疑满足了相爷“长宜子孙”的心愿。其二,出于对相思岭的特殊感情。小山丘正对着相思岭且近在咫尺,能看着相思岭披上第一缕晨曦,收敛最后一丝残霞;能与英年早逝的孤魂朝夕相处,无言相吊。也许这正是相爷将真身葬于此墓的真正用意所在,也赋予了相思岭真正的相思之意。
走近相墓,首先看到的是两座雕栏玉砌的高矮牌坊,一座高七、八米,另一座高六、七米,坊额上刻有“圣旨”二字。走进牌坊,展现在眼前的是500多米长的石阶墓道,墓道两旁立着形态各异的文官武将及动物石像。墓前是一方墓桌,桌上立着一块无字墓碑,光滑如镜。在墓的左侧有一座凉亭叫“墓亭”;在山脚下有一口修墓时挖的井叫“墓井”;还有一个小村庄叫“墓臣”住着守墓人的后代。
叶相墓的石刻会聚了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华,无论人或动物都雕刻地十分精致,石人敦实安祥,石马写实生动刀法细腻而流畅,在小小的马鞍上就有花草卷云,波涛海兽,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
然而这座艺术宝库,在解放前夕被盗,当年盗贼从墓手上挖洞入内,撬开叶向高夫妇的棺木,发现叶向高夫妇的遗体都浸泡在液体中,遗容官袍如故: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从容地撬开相爷的嘴盗走了夜明珠及一些随葬品,当盗贼悟出保养遗体的液体是水银时,再次提桶入内,水银已流失殆尽。第二天上山的放牛娃发现叶相墓被挖个洞,便回家告诉乡邻。于是叶相墓被盗的事成了方圆几百里民众议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纷纷打着灯笼、火把、蜡烛、手电筒沿着盗贼打开的通道,入内瞻仰相爷的遗容,每日门庭若市、络绎不绝。
相爷的后裔、族亲得知祖墓被盗,气愤极了,带着100多名壮汉自福清赶来,与守墓人的后代理论,讨个公道,要求村里交出盗贼,以平息盗墓风波。尔后也不了了之。然而谁是盗贼呢?从不久后相继死去的几个村民及其症状,人们猜出盗墓属他们之所为。按迷信的说法,说是被相爷的鬼魂抓去的,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是中了水银或什么毒气。不管是迷信还是科学,至今叶相墓的第三进墓苑仍没人敢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