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古槐镇感恩村名的由来

古槐镇感恩村名的由来

广告位

古槐镇感恩村是长乐南乡著名的大村庄。自古以来,村中和睦地聚居着郑、曾、陈、林、章、周、吴、王、高、徐、张、李、何、许、潘、施、游、官等十八姓人家。全村现以郑、曾、陈、林四姓的村民为多,约占百分之七十。感恩村名的由来,也多与这些姓氏有关。

感恩初名“梅村”。古时候,此村距海不远,地势低下,池沼星罗棋布,河沟纵横交错,村边水畔尽是一片又一片梅林。隆冬腊月,梅花怒放,清香飘逸,秀色迷人。村也因梅而得名,被呼曰“梅村”。相传,感恩郑氏与华原郑氏是同宗。因年代久远,他们共同始祖的名讳失传了。后来立祠供奉祖先,都尊称这位肇基者为梅村公,并在感恩郑氏宗祠的神龛内竖一始祖梅村公的牌位。这便是旧时留下的感恩古称梅村的唯一文物佐证。至清朝中叶,村间有一林姓的士子,名大成,字彦翅,性聪颖,善诗文。乾隆癸酉举于乡,甲戊成进士,后出任长汀教谕。平素酷爱梅花,虽然那时一片片的梅林早已荡然无存,但是他缅怀先人沿水植梅的韵事,向往前代绕村梅林的再现,晚年便将古时村名“梅村”取作自己的别号。这也是感恩村曾称梅村的一个事实例证。

梅村后称“坦村”。究其原因,这也同郑氏有关。郑氏是世居该村的最古老的主人,为村中一支大姓望族。远祖梅村发两支:长曰允坦,次曰月江。允坦卜居梅村,成为今日感恩郑氏始祖;月江择迁华墩,成为今日华原郑氏始祖。允坦的裔孙,为了纪念始祖允坦公,便以始祖之名作为村名,于是梅村被改称“坦村”。从旧时的文卷、阄书、契约、碑刻、墓碑以及近邻诸姓族谱中,不难找到曾用“坦村”之名的证据。李驹主纂的《长乐县志》中云:“吴文煌,字迎侯,坦村人。”此即是一例。

坦村又呼为“惨村”。传说,明朝末叶,朝政腐败,官吏贪利,防汛松懈,海堤失修。有一次,中秋后三天,海潮深夜突入,高二十余丈,声若雷鸣,淹没滨海田园与村庄。是岁大饥,哀鸿遍野。而坦村更是惨痛难言,因此被呼为“惨村”。又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坦村章家出财主,周家出官员。章氏有一财主,富甲全邑。周家有一士子,在京都里做了大官。故有童谣云:“章半街,周半街,买来瓜籽满路嗑。章氏钱财多似土,周家官印大如图片。”某日,村里从福清来了肩挑虾米担的小贩子,被章家教导厅堂上做买卖。他见章家很富豪,用大古钱垫桌脚,就把这古钱偷了。不料章家奴仆发觉,报于主人。章氏为人凶狠,命人割了他的耳朵。小贩回福清,向族人哭诉了此事。

此事很快传到了京城,福清籍的大官听后极为气愤,为了出气,上朝诓奏说:“长乐坦村出了江洋大盗,欲谋反,捉了人便割耳朵。”皇帝闻奏也很生气,马上派兵剿灭坦村。数日后,在京的周家官员才得知此事,恐乡人惨遭劫难,派人火速赶回乡报信,但来晚了一步,官兵早把百姓杀得鸡犬不留。那晚凡向灯火明亮处逃跑的百姓,没遇到官兵,得以幸存;而向黑灯瞎火处逃跑的,都被埋伏的官兵杀害。因此,流传下“走光不走暗”这句古谚。官兵把百姓杀死后扔到大池里,鲜血染红了池水。这口池至今还留存着,坐落在郑厝里与娘宫里的交界处,占地面积两亩多。人们为了不忘这段惨痛的历史,把池叫做“血浑池”,俗称“百魂池”。坦村经历了这场流血惨案,也就被呼为“惨村”。这些传说是否符合事实,已不得而知。笔者认为“坦”“惨”二字,韵近调同,仅一声之转而已,“惨村”乃是“坦村”衍音的结果。

惨村今名“感恩”。究竟“感”谁之“恩”众说纷纭。一说是村民感朝政赈灾之恩。明嘉靖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长乐连续五年大旱又兼大疫,田荒米贵,民取草根树皮为食。朝廷闻奏,立即檄官分赈,引粮济急,民赖以活。村民十分感激朝政赈灾之恩,故改村名为“感恩”。一说是村民感戚家军平倭之恩。嘉靖末叶,倭夷犯境,屡给村民带来严重灾难,村民恨之入骨,青壮年多数应募当了义兵,留村的男丁也都加入民兵。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初二日,倭寇千余众,由竹田岭、图片上岭二路侵犯三溪,将越感恩,觊觎县城。感恩秀才曾汝鲁等率当地民兵断桥御之,凭沟甲岸以战。古县举人石震等人领古县、图片下村、青山三路民兵前来应援,终于把倭寇打得大败。时巡抚王询颁谕表彰感恩民兵,以鼓舞村民杀敌斗志。倭寇虽屡遭民兵狙击,但气焰仍甚嚣张,村民总是盼望大批官军人马到来。嘉靖四十一年秋,倭寇屯福清,闽浙副总兵戚继光帅兵剿捕,夜逼贼营,歼敌甚多。此后屡战屡捷,倭氛渐息。村民为了感激戚家军平倭之恩,故改村名为感恩。

一说是榜眼吴文焕感母舅教养之恩。吴文焕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却全赖娘舅教养而成名。他祖父日来,凭前明副贡授江夏知县,政绩斐然。父亲士宏,康熙壬子举人,居家未仕。吴日来宦游归乡,逢耿精忠在闽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欲招致日来父子。二人抗节不从,日来被系坐狱,士宏弃家遁迹橘园洲。乱平后,日来老死故家。文焕之兄九如,邑诸生,从父宦游十余年。文焕因父兄远出,祖父早逝,顾多寄养外婆家,全仗舅父教育而登科显爵。某日,文焕谓老舅父曰:“甥儿能有今日,舅父恩重如山,但宦囊萧索,无以为报。甥儿将所居之村更名为感恩村,以告诫子孙后代不忘舅祖大恩。”该村便因之而得名。

时至今日,时代又赋予感恩村名以新的内涵。在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下,庐园渐美,村民们都过着香甜的生活,无不由衷地感激党的深恩。感恩村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感恩村。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