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世威(1503~1584年),字中孚,号环浦,阳夏(今长乐首占村)人。
他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擅长行草,写出的字潇洒俊逸,别具风格。但他生性怪癖,从来不轻易给人题字。因而,他的字越显得珍贵难得,名声也越传越远。
有一天,郑环浦的家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还带来了一份重礼。这客人伶嘴俐舌,说话乖张。他先把礼物出示后,信口奉承道:“久闻郑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见面,真乃三生有幸啊!”郑环浦最忌人家奉承,听了这些话,心中十分反感:“客官有什么事,但请直说。”那客人拐弯抹角地把来意说了,原来本县沙京村盖了一座大祠堂,请了一位名画师在壁上画了四幅画,分别命名“春、夏、秋、冬”,那画师技巧精湛,博得众人喝采,但他自愧书法功底太差,无法配上壁画,便提议派人去请郑环浦到沙京祠堂题字。他就是受族众指派前来相请郑先生的。郑环浦听了,直言推辞说:“老朽无能,爱莫能助。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客人不知郑环浦脾性,以为他是谦虚,愈发给他戴高帽说:“先生不必过谦,依鄙人之见,先生之书法,前可与二王媲美,后敢说无人敢压,还有谁人敢比?笑话!”信口开河一番,又赔着笑脸作揖恳求:“还望先生辛劳,事成之后,乡人必有重谢!”谁知郑环浦听不入耳,把礼物塞到了他的手中,下了逐客令说:“请便吧!”客人没法,只好怏怏而回。客人一走,郑环浦心中思忖,想到自己确有真才而感到自慰,便乘兴铺开宣纸,饱蘸浓墨,信手写了一个“春”字,写毕悬于墙上,左瞧右看,顿感得意。
这时,有一个卖蛏的后生挑着蛏担走进来,看见郑环浦独自观赏墨字,心中好奇,便放下蛏担,那时能写墨字的人极少,这后生对书法更是一窍不通,看见郑先生得意洋洋地欣赏墨字,甚为不解,心里想:奇了,这位先生莫非神经有毛病吧?这胡写乱划的黑墨字有什么好看呢?他学着郑环浦的模样揺头晃脑,左瞧右看,似乎想看出门道来。郑环浦回过头来,先是看见一担子的鲜蛏,心头一喜,这是他喜欢吃的海鲜品,接着看见卖蛏后生如此专心致志地观赏,心想他必是知音,何不趁机请教一二?便诚挚相问:“拙作不佳,不知小师傅有何见教?”卖蛏的后生见问,便心直口快地回答:“这有什么好看的!”郑环浦闻言一惊,后生可畏!想必他的书法更胜一筹,就地给他毛笔,恳切相求:“请赐教!”谁知卖蛏后生连连摇头:“我不会写字。”郑环浦哪里肯信,硬是把毛笔塞他手里,要他写字。卖蛏后生接过毛笔,好似有千斤之沉,只好坦言相告:“后生确不识字。”郑环浦大失所望。当他低着头看见蛏担,问清后生是沙京人时,顿时喜上眉梢,与卖蛏后生商议道:“此蛏乃海味佳肴,我的‘春’字也是书法珍品,我把这个‘春’字换你一担蛏,如何?”卖蛏后生不知书法价值,心想这是亏本生意,我才不傻哩!就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一字一担蛏,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便宜?我这是让你占了便宜哩!”郑环浦哈哈大笑,连说自己是知书知礼之人,并非欺世盗名之辈,如若不信,可暂且先把字带回让族人评价,假如不值一担蛏,再来理论亦可。那后生听了半信半疑,见老人说得恳切,就依了他,用一担蛏换回“春”字。
卖蛏后生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 “春” 字,果真赢得满村人的喝采,老人们都夸他会办事,这一字何止才值一担蛏?卖蛏后生听了,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后来,沙京村族人商议,派几位老者出面,叫人挑几担蛏到首占村,再次登门造访再求几字。郑环浦为沙京人真心求字所感动,欣然提笔又写夏”、“秋”、“冬”三字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