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公阐大教,乃在枯木中。白日雪花坠,千年梵刹同。
无枝不碍月,有穴自通风。试问檀那者,空虚何所穷。
这首诗是明朝工部侍郎、闽县人董应举来闽侯雪峰游览枯木庵时所撰写的五言律诗,感慨了义存祖师自枯木庵传法,筚路蓝缕开创雪峰一脉的艰辛。
枯木庵是雪峰寺的发源地,民间有“先有枯木庵,后有雪峰寺”之说。近日,记者来到枯木庵,一观这处“以枯木为庵”的古迹,了解其中流传的故事。
枯木庵位于大湖雪峰崇圣禅寺旁,庵内有一截千年柽杉枯木,据说是雪峰寺开山祖师义存法师刚到雪峰时最初栖止的地方。庵堂坐南朝北,南面是一座小山坡,北面临小溪,堂前还有偌大的人工池,一尊观音菩萨雕像矗立在池中央,显得肃穆而又沉寂。
唐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为义存祖师重修枯木庵,并在庵前凿一口“万工池”。枯木庵坐南朝北,成一字排列,中为大殿,重檐九脊歇山顶,左右两间分别是客堂与膳堂。
据说,唐咸通年间,义存与僧众十三人到雪峰山传法,却没有居住之处,只好栖身在一段千年枯木中。艰苦的环境,并不能动摇义存和众僧的向佛之心,他们依然坚持修行。当地的乡绅蓝文卿见状十分感动,于是发动村民砍茅草遮住枯木,为义存建了一座草庵居住,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枯木庵的前身。
现在的枯木庵庵堂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住持定绮禅师为保护庵内柽杉枯木而建。庵历经数百年,屡废屡兴。
枯木庵内,作为千年文物的枯木与其树腹碑堪称我国佛教和文化界的“稀世奇珍”。这截数千年的柽杉枯木无枝梢,皮剥殆尽,高3.32米,围7.13米,北向正中开一窦小门,门额为半圆形,内似一天然岩洞,可容纳十余人,现供奉着义存的金身塑像。

据记载,枯木外围与腹壁原有27段题刻,或为名宦高僧所为,或为才子俊彦手笔,如北宋宰相吕惠卿、南宋爱国名相李纲、明代宰辅叶向高等。这些题刻,年代最早的是唐天祐乙丑年,至今已历一千一百多年,记载闽王王审知舍资建枯木庵、造放生池等事。最迟系明代学者、邑人徐(火勃)所题,迄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枯木庵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经由“金鳌桥”连接旧时的“进京古驿道”。据说清乾隆年间,有书生过金鳌桥栖息在此,夜间梦到身披大红袈裟,书生遂向桥边僧人询问吉凶,僧人断言他进京应试必定得中,此后书生果然得中状元,便来此建庙修桥,报答僧人。
金鳌桥边还有一块形似金鳌的石头,每到临近考试之时,总有家长带着考生来此游览,放松心情备考的同时,也到金鳌石上留影,取“独占鳌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