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南边,有一条溪,叫可溪。可溪之水汇集了永泰、闽清群山及旗山之水,经溪源宫南侧龙潭流至可溪,过莲渚港注入闽江。可溪水面有上百米之宽,为上街乡民往来必经之道。宋时之前可溪之上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河,一旦山洪暴发,舟楫穿梭两岸之间,时刻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宋代,侯官县上街乡绅林安世,字居广,为唐末开闽都统使、上街六桥林氏始祖硕德之六世孙。林安世以兄安宅绩兼助边赈荒擢承议郎,后辞职归隐家园不仕,富甲一方。他并不因为有钱有势而盛气凌人,相反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深受乡人的爱戴和敬重。林安世祖上和他本人曾为家乡建有温阳桥、王丘桥、上方桥、玉浦桥、会潮桥、花屿桥等六桥,所以人们称林安世这一支林氏为“六桥林”。
有一年清明节,林安世祭扫先人祖墓。来到可溪渡口的时候,渡船刚刚离岸。林安世叫船家回来,称自己赶时间。谁知船家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他:“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安世听后非常气愤,把肩上扛着的祭祀品放在地上,下定决心说:“我马上回去筹备建桥。”
林安世祭扫回家后,与妻子陈二十一娘商议建造石桥之事,得到妻子的大力支持。林安世独资建桥,从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开始建造,至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历时六载,终于建成。桥梁为石构平梁桥,东西走向,酾水十四道,故称十四门桥全长约100米,宽1.8米,桥面各用两块厚约0.5米的石板条平铺。乡人在桥头种植榕树,俗称“榕桥”。
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劳作,是福州地区最长的宋代石板桥之一,也是今天富有考古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