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闽都故事 福清渔溪林意可的故事

福清渔溪林意可的故事

广告位

林意可出生贫寒,相传以放鸭为生。从肇基祖地的上迳村至渔溪再到苏田,在这十多公里的乡村都留下了他放鸭的脚印。他看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遇到过洪涝和干旱的灾年。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年景,他都是勤俭持家过生活。

由于迳江林氏丁口渐庶,开始分支。林意可便随父从上迳迁苏田。而苏田村经历苏、周两姓的演变过程,已使这个原本很富庶的乡村变成断垣残壁、破碎不堪。重建一个村子何等之难,况且自己以放鸭子为生。但人生总会有机遇。有一年干旱,苏田溪断流,唯有一处叫“金满圹”的深潭尚未干涸,林意可将便鸭棚扎在溪墘边。有一天“金满圹”深潭漂浮出10多根木头,鸭子吸着漂浮木头上的苔藓和软体动物。他随之把浸湿的木头捞上岸,心想等晒干后当柴伙烧。这时南升村的表弟刚好路过苏田,林意可让他扛几根回去当柴烧。这位姓郑的表弟感到盛情难却,扛了两根。因为太湿重,他走在半路就把木头扔在路边田沟里。几天后,林意可将几根晒干的木头用斧头劈开,准备当柴烧,万万没有想到木头藏有许多银元散落满地,真是天赐财宝。过了几天,又见南升村表弟,林意可问他扛回的木头能不能烧,这位表弟不好意思地说:那天拿的木头,因太湿重,没有扛回家,扔在路边田沟里。林意可听后,怕木头被别人拿走,随即去看,幸好还在,顺手扛了回来,劈开一看,也有银元。10多根藏银元的木头,让林意可发了大财。

话说林意可放鸭拾银元,天赐财宝。按当时人们的思想,头一件事就是置窝盖房子。他就在苏田溪铺边选了一块平坦地,请土木工盖房子。这时林意可已有四个子女。他大手笔决定盖一座三落进院六扇厝。大兴土木,人手不够,也雇了几个义女(福清土话,即丫鬟)。有一天,一位连姓丫鬟路过木工场,她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走过去,正好跨过放在地上的中脊梁(在封建时代,不准妇女有违禁行为)。木工师傅当即责备她:“你一个丫鬟,胆子有这么大,敢跨中脊梁。”连氏丫鬟就顶着说:“三鼎甲(古时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都要从我胯缝下出来,中脊梁有什么了不起”。木工师傅就禀告主人林意可。林意可听了,不但没有责备连氏丫鬟,反而认为此人出口不凡,很有胆识。他决定等房屋盖好后,选个吉日娶连氏丫鬟为妾。由于林意可心胸宽达,善待连氏丫鬟,在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连氏为他生一贵子,就是以后高中榜眼的林建鼎。

林意可拾银元后,第二件事就是办教育,当时叫“私塾”,希望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他没有忘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古谚。他认为知识对人生很重要。林意可娶连氏之后,又娶柳、兰两氏为妾。她们为林意可生育8男3女,为苏田村林氏建立八个房系的大家庭。子孙满堂,福气多多。为了使子孙受教育,他在苏田灰埕底办了一所私塾以后,又在苏田村后落盖一座学堂。请私塾教师,使教育子孙成为一个传统。据苏田林氏族谱记载,林意可八个儿子,除第三子早逝外,七个儿子都有功名:长子光斗,字为龙,郡庠生,诰封奉直大夫;次子光魁,字为梅,贡生;四子光迁,字为宁,岁进士;五子光圭,字为璋,列授征仕郎,候选直隶州;六子光鑑,字为铉,高中榜眼,乾隆钦点二等御前侍卫官,后派往宁夏中卫任副总兵;七子光泰,字为开,邑庠生;八子光池,字为瑶,雍进士,候选州司马。从乾隆到光绪年间,苏田共出岁进士、雍进士、乡进士26位。

因为林意可放鸭,他每日要赶着鸭子走乡村过溪流,从上迳至渔溪一带的池圹、溪水,他了如指掌。他看到洪水给农作物带来灾害,也见到干旱给乡人带来困惑。当他有了钱之后,想起每遇暴雨成灾的院林溪,他带领儿侄筹款在该溪上游筑堤造坝拦水,一是可以蓄水防干旱,也可以防水土流失;二是可以调节水量,防洪水冲刷下游农田,后人称之“意可坝”,流传至今。

南湾与院林是邻乡,他们看到林意可私人出钱为院林乡修水坝,南湾乡要修建紫云桥筹款不足也请林意可襄助。立在南湾村的重兴紫云桥纪念石碑这样记载:“……吾邑西南三十里有地名坂头,为通都之孔道,大溪横亘其间,春夏水涨,深不可测,旧有桥曰,紫云载在邑乘,因水激冲圮久废……僉议重兴,以复旧观,恐资费浩大,所鸠之金不足,集事相与造。本里善士紫溪林公(林意可号紫溪)之虑而请焉,公慨然自任大出其囊中镪1000两白金……林公为德于乡,不惜解囊,以成众美……。”林意可的慷慨善举已流芳百世。《福清县志》在建置志桥渡一节这样记述:“万安里陂头,乾隆丙寅年(1746年)林壁倡捐造”(林壁是意可的官章)。石碑记载:“自丙寅季秋始事,公与同事诸人往来营度,不遗余力,至今岁之夏方得讫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