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闽都故事 朱熹路过山下村

朱熹路过山下村

广告位

敖江北岸山下村,人烟稠密,阡陌纵横。早在宋代就以物阜田丰,交通便利,商旅辐辏而名闻四乡。北来南往的客人无不在山下村歇马停轿,休息打尖,天明又匆匆上路。

相传,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那日骄阳当空,盛暑难耐,朱熹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见路口开一间茶馆,忙走进茶馆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气。这茶馆旁边一棵大榕树,枝干苍虬,绿叶如盖,清风飒然,令人神清气爽,确是纳凉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开襟纳凉,浑身舒坦,连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

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这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既是一代大儒,自然喜的是读书郎。爱的是栋粱材。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笑着吩咐道:“替我办九样下酒菜来。”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象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办嘛,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九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脚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走不动。下山见母亲受窘,抓起铜钱说:“依奶,我有办法!”

下山如飞窜出茶馆,不一会儿,只见他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朱熹见状,忙把下山搂在怀里,抖动着花白胡须,高兴地流出泪水。原来,“韭”与“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验证下山的才学。不料聪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哑谜,怎不使朱熹兴奋激动呢?

朱熹在茶馆住了一夜,第二天带走了下山,悉心教授。那下山不负师教,高中进士,官拜两浙路提点刑狱。下山官高爵显,举家北迁都城临安。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内供朱熹牌位。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遗迹至今尚存。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