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江县琯头镇闽江口上“双龟锁口”、“五虎守门”的景观非凡,游“五虎”成了许多人探奇揽胜之乐事。
入秋,我从琯头镇登舟,寻觅探访朱元璋入闽踪迹。东行北上,从北港绕荻壶岛驶向“五虎”。相传,当年朱元璋率兵攻打福州时,兵船至闽江口“五虎礁”时,头痛不止,便喝令逢山开路,霎时裂开一港,即现时的北港,遂改道北行,绕航而入。此虽属无处考证之事,然虎威之传闻,略见一斑。
船至闽江口,犹现当年反侵略战争的刀光剑影,炮火硝烟:清光绪甲申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马江战役,翌日,一艘法巡洋舰,妄图闯“虎口”,遭我扼守闽江口的长门炮台轰击,火光映红江天,敌舰着火仓惶而逃。见景生情,此时,大家心潮激荡,不约而同回首瞻仰长门炮台遗迹,缅怀英烈壮举,肃然起敬。
忽地,风卷浪翻,樯倾舟颠,阴霾满天,凉风侵骨,如入深山幽洞之感,大有“不入虎穴,焉觅‘五虎”’之韵味。船员指点“五虎”到了,我屏息眺望,定神一看,才宽了心,这哪里有什么“五虎”,只不过是长约三百米,一层楼高的小礁屿,大概是经年过久,风吹雨打,海浪咬蚀,分化成数座大小不等的岩丘。船行至与小岛平行时,不知怎的,大岩丘变成了“虎背”,小岩丘变成了肥大有力的“虎腿”和“虎肢”,那岛屿上的荒草植被,变成了“虎皮”。我心里一震,“虎,真是虎”,五只斑驳吊额大虫,面向西北,背船而卧,“虎架”鼎鼎,威风凛凛。奇特的是,四只“虎”都是黛黑色的,唯独中间一只是灰白色的,人称“白脸虎”,右边两只,虎背相连,似雌雄一对在窃窃私语。
船掉头横江纵观,“五峰”突出,象五虎的头,眼前的“五虎”整队排成一字儿,在待命出击。船移正面,“虎”又各呈其姿,从西往东,第一只虎匐地酣睡,鼾声如牛;第二只虎仰天长啸,海荡谷应;中间那只“白脸虎”最有精神,虎视耽耽,雄姿威势;第四只虎,舔脚抹脸,事理衣冠;最后一只虎,抓头搔耳,悠闲自得。忽然,潮涌浪簇,呼啸而至,大有倾舟之势。似乎“五虎”发现了什么,一反旧态,仰头竖耳,张牙舞爪,狂啸欲扑而来,船上的人惊愕不已。“五虎”雄威,奇迹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