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山桥在西郊,东岸为洪山集镇,西岸为洋洽公路起点。《闽都记》记载“旧有石桥狭隘,水汛急善崩,民以为害”。这便是指明成化间(1465-1487年)洪山原有石桥,东起西禅港口,西抵对岸阵坂,不久圮毁。万历六年(1578年)福建巡抚庞尚鹏,改从高安山麓西跨洪山山麓,另建新桥,以“同山遥接,地骨相连,桥乃可久”,取名“洪山桥”。全程长394.5米,石梁木桥面,桥墩外围砌筑条石。因木桥面易燃,又遇山洪暴涨,几度毁于水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福建总督钟音重建,桥墩改用巨大条石纵横砌构,上部如舟形,计26墩27孔,以防山洪暴涨,减少水害。嘉庆间(1796-1820年)又作重修。民国初年,因第一、五孔经常毁坏,将这二孔改为木梁木桥面,1935年为轮船通航,将第27孔石梁拆掉,提高桥墩4米,改架木梁木桥面。1953年重修,利用旧桥墩,把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全宽5米,可通汽车。因桥窄易使交通阻塞,1985年12月25日新建洪山大桥通车,这座古桥尚存桥墩,让人们追寻史迹。
洪山桥作为西郊交通的要冲,桥头及其附近街市繁荣,许多特产冠以“洪山桥光饼”、“洪山桥银鱼”等,习惯已把洪山桥列为地名。酒楼、鲜鱼摊等罗列,招徕顾客,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