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旗山湖记

旗山湖记

广告位

石华鹏

福州城东郊有山名鼓山,西郊有山名旗山,两山相对而望,福州城就静卧在它们注视的目光之下。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在《迁城记》中说:“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正所谓“旗鼓相当”吧。

话虽如此,实则不然。鼓山是千年名山,有涌泉寺、鼓岭等著名景点,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社会名流莅临福州必到之处,留下的题刻、文章如山间的树一般丰茂。而旗山呢,名声逊于鼓山,虽有万佛寺,因其新建而少了时间底蕴;虽有参天古木、峡谷奇岩,因其离城稍远游人稀少而孤芳自赏。

不过,两山声名悬殊的情形似乎正在改观。福州城市建设大步向西扩进,已抵旗山脚下,大学城、高新区、文化商业区等文化科技区域布局于此,陆续落地,旗山的人气和文气一下子旺盛起来。一方面,旗山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众多“背包客”露营探险,成为城市边缘陌生的好去处;另一方面,系列城市公共空间配套场所落成,诸如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大学生体育中心、福建美术馆等,尤其旗山湖大型综合性公园建成开放,让旗山名声大振。

我在福州城中心地带上班,同事或朋友间或问我家住哪里?我答高新区大学城。又问大学城哪里?我答旗山湖边上。对方便不再问了,忙说我知道我知道,去过那里呢,很美,让人流连忘返。

当年我住福州西郊的金山时,城里朋友一脸不屑,你怎么住到乡下去了。如今我搬到更西边的旗山湖边了,倒没有人不屑了,甚或露出一些羡慕,说那地方好呢。

看来旗山和旗山湖的名声着实越来越大了。

百闻不如一见,那就去溜一圈吧。

旗山湖位于闽侯上街镇的福州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处于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形成的三角空间地带,莽莽青翠的旗山在西边护佑着它。从空中俯瞰,旗山湖碧波荡漾的蓝色水域仿佛一只仰卧的大青蛙,四脚伸张,肚子滚圆,十分可爱;又仿佛上苍遗落人间的一颗翡翠,山翠水绿,清澈透亮。

旗山湖很大。占地1876亩,其中水域面积1063亩、绿地面积813亩。说这些数字总是太抽象,说它有近三个福州西湖那么大便实在了许多,说它创造了一项“最”字纪录便印象深刻了许多,心里甚至会升腾起一丝莫名自豪——它是福州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集水利、景观、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湖泊。旗山湖不仅承担着防洪调蓄作用,同时也是大学城的重要通风廊道,助力提升城市宜居环境。

旗山湖大到没有围墙和大门,不自觉抬脚就走进去了,不自觉抬脚就走出来了,这种随性自在地与一座湖泊公园相见或离开,感觉实在美妙,它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本就是城市的一部分,何必安置围墙或围栏将它“强调”出来呢。当然,一个正式的入口还是有的,在湖北面的明德路中段上,一块巨大的暗红色花岗岩石条朝向马路,上面刻“旗山湖”三个敦厚质朴的魏碑体大字,醒目地向来人标识。

绕过这个石刻标识牌就算入园了。

一片绿得深沉的大草坪在我眼前铺展开,如盛典上的“红毯”一样迎我于湖边。这个初夏午后,微风习习,阳光不辣。湖畔百花竞艳,柳枝拂波,芦苇、箭竹、白茅等水边绿植与岸上的桂树、杨柳、杉树等树木错落交织,生机勃勃、高低起伏地绿着。湖面波光粼粼,那是微风踮脚轻舞的样子,游船在湖中划行,如花仙子一般轻盈起落的白鹭,留给这片浩渺的湖面好多白色的省略号……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描述杭州西湖的绝美句子也似乎为这旗山湖而作。波光粼粼的湖面如一面未曾磨光的铜镜,倒映着深邃天空和翠色远山,显出一种印象画派的朦胧美。只是,我没有苏轼的好运气,一日之间既可领略晴好时的水光潋滟,也可走入雨天时山色空蒙的如梦如幻的湖景中。

旗山湖公园采用自然岸线设计手法,顺着不规则的沿湖岸线而设计各类主题景观,既自然随意,又给游人意外之感。十公里环湖步道如线索一般串起沿途的粒粒“珍珠”:掩映于绿树间的艺术中心;有摩天轮转动的儿童乐园;如飘带般的动感桥梁;百花浪漫的湖心岛;展览非遗和根雕艺术的湖边古厝;东西连通上了溪源江和轮船港,等等,等等。湖上的游船项目更为湖景添趣,“大黄鸭”“白天鹅”等十余种船型湖上悠闲往来,水上卡丁车激情飞扬,卷起千堆雪,人们尽享“青空飞白鹭,游船归络绎”的惬意。若倦了,湖畔的咖啡店可供小憩,一杯醇香,半日闲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可谓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在我眼里,旗山湖亦似苏轼所说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她的美有多副面孔,她的内蕴有多重维度,她的风情有万般模样。

旗山湖是宁静而热闹的。旗山湖的氛围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节奏。一周里,周一到周五多数市民上班的日子,旗山湖静若幽兰,没有外界的惊扰,在宁静中独自绽放,那些绿的树,游的鱼,各自欢喜;到了周六周天或节假日,旗山湖热闹极了,环湖步道上人来人往,湖畔的草坪上撑起一个个遮阳小伞,每个小伞下是一个家庭或三五好友摆开的茶桌茶椅,喝茶聊天,嬉戏玩耍——这种户外茶席成为榕城这几年的热潮。一天里,旗山湖在白天是安静的,到了晚上,走出家门的市民多了些,晚跑的大学生、遛娃的年轻父母、牵着手数路灯的老夫妻,旗山湖有了灯火中的热闹。宁静中而自得,热闹中而安稳,铸就了旗山湖的独特气质。

旗山湖是艺术而人文的。旗山湖的魅力,一半来自湖光山色、景致天成的自然之美,一半来自艺术人文之美。明德路入口的两端坐落着两栋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左边为福建美术馆,有马鞍墙造型的仿明清建筑,一年四季,这里策划着各种主题或各类艺术家的美术展览;右边那座白色的似芭蕾舞者飞扬的裙裾的现代建筑群为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由三座花瓣式单体建筑组成,设有剧场、数字中心、办公区等场所,舞台剧、音乐剧、演唱会轮番上演,可以满足热爱艺术的你。

还值得提到的是,旗山湖上的十座景观桥和三条配套路都有自己别开生面的名字,由大学城的十三所高校分别贡献一个名字,比如琴南桥由福建理工大学命名,纪念福建理工大学的前身苍霞精舍的创办人、著名文学家林纾;宗濂桥由福建医科大学命名,纪念福建医科大学前身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办人、首任校长侯宗濂;还有家显桥、碧玲桥、礼忠桥、力钧桥等等。此外公园的三条辅路,分别为福建师范大学命名的宝琛路、闽江学院命名的闽大路、福州大学命名的可镁路,为纪念知名校友和创办者。桥和路不仅串联起了旗山湖的美景,还串联起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旗山湖是自然而雕琢的。它充分尊重和顺势自然造化,湖水流经所处,设计顺应自然,不僭越,少大改,但它又是匠心独运的,每一块铺道砖,每一株树木栽种,每一处环境造型,无不讲究,细致。

旗山湖是古朴而现代的。与北岸个性十足的现代建筑不同,旗山湖南岸有五栋旧屋改造的古厝掩映于绿植之中,它们不同于三坊七巷的官宦建筑,都是福州传统村落的古民居。其中77号古厝历史最为悠久,建于清代中期乾隆年间,据说这里曾住过一位名叫张元华的清末武举人。他作为清军营长,在步入军旅仕途后,不忘故土,曾两次回乡省亲,都是骑马到洪塘渡口后下马步行回乡。这些古厝改造成根雕艺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游人既可领略旗山湖的古韵悠然,也可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

徜徉于这座美丽而精心设计的现代城市公园,不禁令人联想到1847年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城市公园——英国伯肯海德公园,它兼具自然景观与公共活动功能,兼具开放性和公共性,既满足了现代人的休憩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对全世界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旗山湖公园仍是这一开创者的后续成果。

那么,旗山湖从何而来呢?这是一个需要历史想象力来回答的问题。旗山湖所在区域属于闽侯上街镇多个村庄,包括蔗洲村、岐安村、岐头村等,村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生活、种植各种农作物,后来发展成闻名全国的根雕产业村。原来溪源江有一分支流经蔗洲村段,叫蔗洲港,然后由建平董屿村汇入闽江,早期这段叫轮船港,后来修筑堤坝就堵了,轮船港变成沙洲,现在又开挖出来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旗山湖,是以蔗洲港为基础进行人工开挖而形成的。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