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竹山挖春笋

竹山挖春笋

广告位

陈其彬

“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春风行至,一场春雨,滋润了山野村落。历经一冬风霜雨雪煎熬的竹笋,似乎听到了春风的召唤,从土里探出个头来,开始肆无忌惮地生长。有的一个晚上能长高几寸呢,让人惊讶。

对于挖春笋,我并不陌生。记得那年刚满十一岁,“春分”节气的那天,吃过早饭,肩扛一把小锄头,第一次跟着父亲上山挖春笋。前晚一场春雨,山路泥泞不堪,走起来很费劲。走进竹山,春天的竹林,翠碧如茵。风过竹海,沙沙作响。茂盛的竹林到处弥漫着湿漉漉的雾气。雨后的春笋悄悄冒出地上,尽显无遗。四周一片静悄悄,看来我们父子俩是今早第一对上山挖笋人。父亲很是高兴,放下麻袋就挥锄挖笋,我也随后帮忙挖了几根。

偶然间,我抬头看见一根长着青褐色斑点的竹笋。正要下锄,父亲急忙叫住,说是暗笋,笋小肉粗不好吃。但暗竹子长大后,是围扎菜园篱笆的好材料,挖不得。过了一会儿,父亲顺手拿起一根长满淡白茸毛的苦笋想扔掉,我觉得不舍。父亲不以为意:苦笋越挖越有。直到若干年后,我才明白苦笋的好。它的笋肉中有一种含氮物质,构成其特有的香气。如果与其它食材搭配烹煮,能开胃健脾、通肠排便,兼有调节血压的功能。可是,在那个知识贫乏的年代里,山里人并不知道它的真正营养价值。现在回过头来,后悔当初扔得可惜。

早上的一缕阳光透过竹梢,雾气稍退。突然间,我的右脚被土包绊了一下,人差点摔倒,幸亏右手抓住一根竹子稳住。随即用脚踢了踢土包,惊喜地发现土里还藏着一根黄笋。“黄笋系黄竹所生,其笋尾比较尖,又叫‘黄尖笋’。”这可是乡民每年春季主挖的竹笋。随后父亲告诉我,黄竹生长能力强,笋尖出土后,若不及时去挖,几天后便可长成幼竹。

俗话说:“明笋好挖,暗笋难找。”上山挖春笋,寻找笋源是关键。有的人初次上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忙了一阵子,也挖不出几根像样的春笋。而我自小在山里跑、林间蹭,跟随着父母亲上山挖春笋,久而久之,日有所长,悟出了山里找笋的很多小门道。到我小学毕业那年,我已被大人们称为村庄里的挖笋“小能手”。参加工作后,我每次都会利用节假日回家,自带干粮上山挖春笋,空手而去,满载而归。

时光嘀嗒,流水叮咚,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而今六十也“从心所欲”,每逢“清明”时节,哪怕雨丝纷纷,我依然会上山挖春笋,用起那些土办法、土经验,得心应手,予求予取,每每上山总是收获满满。

去年“惊蛰”的那天早上,我和小儿子上山挖春笋。由于还未到真正出笋季节,春笋和冬笋一样,藏在土里不露脸。一眼望去,竹山地上一片空荡荡。我对儿子说:“不着急,慢慢来。”在偌大的竹林里,我放慢脚步,两只眼睛像盏探照灯似的仔细搜索周围。突然,发现前面有块地微拱土包,近看还伴有裂缝。这时,我不慌不忙用脚踩在上面,有些松软的感觉。小儿子不相信有笋,我随即弯下身,用双手轻轻扒开松土,赫然可见一根深褐色的笋娃藏在里面。这下子,小儿子口服心服。同样,小儿子也模仿我的办法搜索,一个上午几乎没有落空,也挖了一袋的春笋。

有时候,我也会用最直接的办法——“重蹈覆辙”,找往年挖过的旧笋穴,也可以找到春笋,运气好的话,还会带出一窝笋子。

总之,上山挖竹笋,寻找笋源的办法有多种多样,但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除了寻找笋源有技巧,怎么挖也大有讲究。春天挖竹笋,切莫盲目乱挖,一来破坏竹根,二来损伤笋肉,破了有异味。开挖“土里笋”,应遵循“先外土后内土、先开大口后缩小口”的方法,一层一层刨开表土,由表及里,露出笋根,然后,一锄落下,只听“咔嚓”一声,笋根断裂,随手提起便是一根完整的“土里笋”。

当然,挖春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那些生长在荆棘里、石缝中、崖壁上的春笋,通常是块不好啃的骨头,想要拿下它们,往往需要格外下一番苦力与智力,“水到”方能“渠成”。

记得有一年春天上山,我看见一处石缝里长有几根黄尖笋芽,欣喜之余上前就挖。但每挖一锄,都能听见锄头与石块“噼啪”的撞击声。十几分钟过去了,笋芽仍一动未动。我累得满头大汗,妹妹看我一副狼狈样子,嘴里咯咯笑开。正当束手无策之时,父亲及时过来指点迷津,这才让我最后挖到了竹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挖春笋是体力活,辛苦多多,但若不只是为收获,则可以当作是一种人生的磨炼。当你在山里挖到一根根刚出土的新笋时,总能喜不自禁。这些东西经过加工处理后,端上饭桌,你坐在饭桌旁,吃着自己劳动所得的鲜味之美时,比起平常从市场买来的,是否多了一份成就感?一位哲人说过:“生活的意义,在于去做自己愿意的事。”春天挖竹笋,让我很快乐。有此经历,不枉人生,不负春光。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