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平话》
地铁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交通设施,路线设置更多与现实城市规划有关,似乎与古代城市的历史很遥远。但是,历史就像一支无形的手,在暗中拨弄规划者们的心思,地铁路线一不小心就与历史撞了个满怀。
我们坐地铁通常只为通勤,虽然每日与它相遇,却未必留意它的规划与沿途站点的设置,不经意间,了解福州历史的机会就悄悄溜走了。今天,我们来聊聊一号线设置中的「大历史」。
一号线,北起象峰,南至三江口,贯穿福州南北。从地形上看,福州四面环山,是一个圆球形的盆地,那么一号线就是这个球形的南北直径。 一号线的北终点象峰站,同样也是福州盆地的北极。福州东面是连绵的鼓岭山脉,山势直逼江岸,除了水路别无坦途。
老天爷不绝福州之路,在大北岭放开了一条口子,古时福州人经宦溪往连江、闽东、浙江的驿路「状元岭道」便始发于象峰。因其地处交通要路,至少从清代起,象峰一带已有不少的人口。 一号线从象峰到火车站,呈南北走向,抵达火车站后,没有继续向南直行,却折而向西,拐到屏山站。之后再次转变为南北向,经东街口直抵南门。从屏山站开始,一号线的走向完全重合于古代福州城的中轴线。
公元907年,闽王王审知完成对福州城市的扩建工作。新新的福州城北起屏山,南至南门,以今天的八一七路为轴线东西对称。 中轴线对于福州而言异常的重要,当年闽王修福州城时,他身旁的秘书黄滔给这条中轴线下了个定义叫「龙脉」,足可知这条中轴的分量了吧。
自宋以后,中轴线还是福州侯官县和闽县的分界,以东为闽县,以西为侯官。如果古代福州有地铁,你从地铁站东口出,那就归闽县管;从西口出就归侯官县管。 轴线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它的「中」意味着东西两城距离它的距离是相近的,象征着公平和中庸。
以地铁东街口站为例,其向西行约5公里抵闽江岸,向东直线约6公里至鼓岭山脚,地铁到福州东西极的距离近乎等长,福州地铁一号线以相对公平的方式便利了居民的出行。 福州盆地的南面也有连绵的山组,西有旗山,东有五虎。群山只在乌龙江东南面的青口、祥谦等镇开了一个小口,想从省城福州去往闽南必经此地。
在南宋编纂的《三山志》中记载,福州往福清、闽南的驿路在跨过闽江浮桥(今闽江大桥)后「折而东南」,并在清凉山南面的西峡渡口渡过乌龙江。元代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从福州去泉州走的就是这条驿路。
那我们看看跨过闽江后的地铁一号线,也不是完全的南北走向,而是稍稍偏向东南,直抵城门山,它的走向恰好就是「折而东南」。
地铁一号线的走向与八百年前文献里记载的驿路竟完美叠合,你坐的地铁线就是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路。
一是万物之始,作为福州地铁的奠基之作,地铁一号线的地位必须要与福州最重要的交通线相适配,作为福州城市骨干的中轴线很自然地成为一号线的必经之路。
一号线北起象峰,承续自闽东、闽北而来的路网;一号线南终于城门、三江口,那是去往闽南道路的起始站。以古代中轴为骨架,以古代驿路为路线导向,贯穿了福州盆地南北,架起福建南北交通网的中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