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医学有五味之说,五味本来说的是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由于食药“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它的治疗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食药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五味理论出现,以及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于《内经》、《本经》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阴阳五行属性及应用都做了系统的论述。《本经》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五味理论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食药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素问·藏气法时论》就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
关于五味中的“苦”的药食的作用可以归结为:苦味燥湿、泄降。苦主降,能泄、能燥、能坚,也就是说苦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一般来讲,苦味的药食可以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在中医中苦味药多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物质,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除烦、健胃等功用。
苦味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苦瓜、苦菊、苦菜、莴苣叶、莴笋、生菜、萝卜叶等。此外还有莲子芯、苦荞麦、苦丁茶等。苦荞麦味甘、性凉, 有清热解毒、益气宽肠、通便排毒的功效,民间又称其为“净肠草”。苦荞麦是经过脱壳、晾晒、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代用粮食茶,苦荞茶不是传统的茶叶茶,炒制后做成茶饮,对三高人群有辅助治疗作用。
平素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纳差怕冷、面色恍白、舌淡脉沉的人大多体虚阳气不足的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苦味食物,容易出现胃脘不适、腹胀腹痛,甚至呕吐、腹泻等症状。
经期的女性也最好是不要吃苦味食物,因为苦味食物多属寒凉食物,如果经期食用,易致宫寒,极易导致气血受寒凝滞、经血排出不畅,引发痛经,严重者可造成月经不调。
苦夏适当吃点苦,但大开“苦”戒也无必要,一次食用不宜过量,吃过量过苦的东西容易肠胃等不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