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放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展厅中的清青花竹菊纹瓷灯,直径13.5厘米,高14.5厘米,是清道光年间福州民间极为普遍的青花瓷油灯。但这盏青花瓷油灯意义不同,它的背后流传着一则林则徐“一灯在壁”的故事,见证了这位民族英雄少年磨砺的珍贵时光,亦是林家的传家之宝。
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在福州左营司巷的一间破旧的出租屋里。父亲林宾日是一位贫穷的教书先生,母亲陈帙靠做女红贴补家用,全家十二口人,生活十分艰难。
林则徐曾在《先考行状》中回忆:“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讲的是,林则徐幼年时,每当寒夜漫长的冬季来临,在十分简陋的破屋子里,外面北风在怒吼着,墙上挂着一盏随风摇曳、仅有一根小小灯芯的小油灯,一家大小依次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悉心教导儿子通读诗书,母女们剪纸折花做女红,皮肤都冻起了鸡皮疙瘩,手上冻裂了口子。他们经常这样熬到深夜。
虽然生活困苦,但父母亲从未放弃过林则徐的学业。父母亲不仅鼓励林则徐求学上进,还以实际行动教会他如何为人处世。儿时,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米送给一贫如洗的三伯父林天策一家,自己家里人却忍饥挨饿。父亲还告诉他说:“你的伯父如果来了,不可以说我们家还没有生火做饭。”
父亲还经常告诫他“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身家不清”的富人想用重金收买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林父断然拒绝了。林家淡泊、仁爱、勤俭的家风,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日后勤政、廉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林则徐玄孙林崇墉《一盏油灯传家风》中回忆,这盏油灯已经成为林家具有象征意义的传家宝。林家后裔每逢除夕吃年夜饭,林家长辈总会在桌子上摆一盏油灯,吃一盘素炒豆腐,指着油灯对孩子们说起林则徐年少时与这盏油灯的故事,激励后代吃苦耐劳、发奋图强,延续传承林家的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