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城,是她为人熟知的别名。历史上,邵武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得名“铁邵武”。这儿又是一座水城,富屯溪一路流淌,弯弯曲曲,在邵武境内流淌了九十公里。江水在滋润土地的同时,也让铁城多了几分柔情。
山的厚重,水的温婉,让这座城市兼具刚柔两种性格。反映到饮食上,邵武的特色饮食是豆腐、靠粘提之类的柔软之物,但却少不了红彤彤的辣椒来彰显阳刚。
在邵武不能错过的,是和平。和平是个古镇,历史上叫“禾坪”,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富庶的地方,就会讲究饮食。和平八大碗,必不可少的,一定是豆腐。在当地,黄孝廉是为数不多的游浆豆腐传人了,老黄家靠着祖传的手艺,成为当地必吃美食。做豆腐是辛苦的事,尤其是游浆豆腐,留多少酸浆,点卤的过程,全在一把不停旋转的勺里,控制它的,则是老黄多年来的心传。小小的豆腐,在老黄的豆腐坊里也演变出多种花样,炸豆腐、用黄栀子染色的豆腐,都是古镇必吃的美食。
离开和平,朋友带我们到邵武城区寻找另外两道特色小吃——靠粘提和拿扎提。
如果单从名字上看,你根本无从知道这两道小吃是何方神圣。因为它们都是邵武方言的直接音译。
靠粘提也叫“尻庄提”,是邵武方言的直接音译,如果硬要翻译转换,“脚跟糍”是比较形象的称呼。名字沾了一个糍字,直接点明它的出身——这是一种米制小吃。从形状上,确实有点像脚跟,口感上,却更像年糕。事实上,它是粳米和籼米相结合,再加上碱水之后的产物。靠粘提全靠手工捏就,一片周边微微上翘,中间凹的椭圆薄片,往往5到6个薄片叠成一摞,放进蒸笼蒸熟待客。
邵武街头,市井之间,可见靠粘提。三四层的大蒸笼,里面就是一摞摞的靠粘提,最上面铺着足够肥的五花肉,浸润着糯叽叽的主食,不用怀疑,这确实是最好的搭配。邵武人吃靠粘提,不顾形象,一口靠粘提,一口五花肉,再浇上辣椒酱,满口生香。
吃了靠粘提,再说拿扎提。
拿扎提,当然也是音译,翻译过来就是“拿抓糍”,也叫包糍,这是一道主食。
拿扎提本来是民俗时令食品,立春前后出现,形似水饺,但也是一种米制小吃,大米与鼠曲草混制而成。鼠曲草在我国大江南北,福建全省几乎都存在的草,此君有近一百多个别名,在邵武,鼠曲草叫水曲。拿扎提既然也叫包糍,意味着这种小吃肯定少不了馅料,上好的笋,熏肉、豆干、香菇、葱等等都在其中,一口下去,油而不腻,令人食欲大开。
在邵武寻味,不可绕过的就是辣。这里山高水寒,辣椒可以驱寒除湿,邵武当地有“无辣不成饭”之说,在没有菜的日子里,一碗辣椒是最好的下饭菜。
所以,五味之中,辣,在邵武人的口中,成了最重要的一味。
可以想象,和平古镇上的豆腐和鲤鱼,如果少了辣椒蘸料,就会平淡许多;街头售卖的靠粘提,如果没有独门的辣椒酱,口腔中就会充满油腻;就连邵武人早餐最爱的酸汤,那粉干和猪血的搭配里,要是没有辣椒面的点缀,绝难中和出让人感动的味道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邵武有道硬菜,烧庄牛腩。烧庄二字,我一直以为是地名。经邵武吃货解释,烧庄二字应源自方言,庄为样子,烧自然就是辣味所带来的灼烧感。表达到书面上,就成了非常辣的意思。
邵武本地的辣椒,除了辣,还有一种清甜的感觉。巧妇们往往把辣椒细细切碎了,加上蒜头食盐,就能制成一瓶上好的辣椒酱。我不嗜辣,但在邵武喝粥,偶遇小菜“泡萝卜子”,真是满盆清香,爽口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