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无燕不成席——后福村

无燕不成席——后福村

广告位

在福州,肉燕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它在各类大小宴席中享有极高的地位。民间有“无燕不成席,无燕不成年”的说法,肉燕在福州很多地方都有制作,而青口镇后福村可谓是闽侯县肉燕生产第一村。

夏日的一天,新开辟的福州210公交车带去了城市的热闹与喧嚣,也把我带进写满人间烟火的福地。《后汉书·左雄传》曰:“容容多后福。”意为先容忍前面的苦劳,必有后来的幸福。也许,这是村名的由来吧。这个村大多数村民姓刘,他们来自福州凤岗忠贤刘氏家族。几百年来,后福先民在这里辛勤劳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朴实、聪慧、能干的后福人。

车到站,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溪图:山村小巧玲珑,背靠金鸡山麓,房屋依山面水而建。村前秀美的梅溪,是造福一方生命的“母亲河”,它汇聚了无数坑涧细流奔流而下,冲积出了数百亩平整宽阔的腹地。

“钟天地之灵气,蕴山溪之毓秀”。多少年来,溪水在徐徐清风中与时光一起静静地流淌,垂柳依依,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山花。溪面碧痕柔波,银光粼粼,跳动着醉人的音符。尚干老街、沪屿古街就在车站附近,有各种特色小吃,不过,要说最有名的还是肉燕。

肉燕和鸭蛋同煮时,也叫太平宴,取自“压乱”的谐音,有着平安、太平的好彩头。对福州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肉燕,是思乡时的慰藉,是欢聚时的默契,是日益纷繁的城市中,留存在心底最深的眷恋。它带着满满的福气,成为当地小吃的主流。“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民间家宴,必吃太平燕,祝福“太平、平安”。

明末,肉燕制作手艺由浦城人姚金寿传入福州,清末,肉燕成为闽菜中的品牌小吃,著名的有同利肉燕、依海肉燕、双喜肉燕。上世纪60年代,后福人林登金结识了五位制作肉燕的福州师傅,并邀请他们到后福村办起了肉燕加工厂,从此肉燕制作技艺就在后福村广泛传播。

“快时似狂风暴雨,慢时似催眠曲”,随着家家户户此起彼伏的捶肉声,到上世纪80年代,村中有四五十户人家专业制作肉燕,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最好的时候,一天销量可达两三吨。如今后福村成立了肉燕合作社,更加注重肉燕品质的要求,在馅料上做了尝试与改进,先后研发了香菇燕、虾燕、马蹄燕、鱼馅燕等精品。

肉燕,已是舌尖上的非遗。如何保护、传承、弘扬肉燕的文化,延续人们心中固守的那份后福的“福”味,后福人仍在继续探索。

对于后福人来说,传承的不仅是肉燕手工艺,还有指尖上的匠心,以及流淌在血液里的勤劳和朴实。在大多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在流水线上复制的今天,后福村的十几户肉燕手工作坊里,仍在一年又一年重复着相同的捶肉声……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