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昙石山新石器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距今有4000——5500多年历史,遗址所在地是福州闽侯县一座毫不起眼的低缓山丘——昙石山,海拔仅26米。如此寻常的小山丘,却因为1954年的一次意外发现,改写了福建的历史。
昙石山遗址发掘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先后发现了壕沟、灰坑、祭祀坑、陶窑、灶、柱洞等大批生产和生活遗迹,还发现了200多座墓葬,出土了包括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陶器、玉器和原始瓷器在内的种类丰富、数量可观的文化遗物。昙石山遗址是典型的贝丘遗址,可以说福建海洋文明就从这里开始。
4000——5500多年前是处于新石器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单纯的自然寄生者逐渐转变成自然改造者,人类开始减少对自然的依赖。
在昙石山遗址,一些出土器物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福建目前年代最早、最具代表性和最成体系的,如贝器、陶釜等。贝器是昙石山文化极为鲜明的海洋文化器物,就地取材,利用牡蛎壳制作各种生产工具,正是其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考古资料看,这些贝器有铲、刀、凿以及锛型器四种类型,其中又以贝铲、贝刀占绝大多数。
昙石山出土的贝铲采用长牡蛎的壳制成。长牡蛎是牡蛎科中个体较大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潮间带及浅海的岩礁海底。大部分的贝器选用的都是较薄且平的右壳制作,这一时期石器的制作水平已比较发达,因此石器的加工技术,如钻孔、切割、磨制等,也被应用到贝器的加工上。在贝器上的钻孔均是双面对钻形成,采用的方法除凿击钻孔外,还有锥钻钻孔。
在当时背山面海的环境下,讨海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贝器扮演了重要角色:贝铲可用于挖掘滩涂中的各类海产品,贝刀可以刮削动物毛皮、海产品的鳞片等。
陶釜是昙石山文化中最典型、出土数量最多的陶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熟食改善了人类的卫生条件,促进体质和大脑的发育,而熟食的器皿首推陶器。1996年底,考古人员在昙石山遗址的同一座墓葬里清理出了大大小小18件陶釜,数量之多极为罕见。纵观这些陶釜,不少底部都有火烧的痕迹,据此推测它们应该是炊具。不同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的多寡一方面说明昙石山人当时的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另一方面,可见几千年前处于江海交汇处的昙石山先民已经开始讲究“美食”,河鲜、海鲜分开煮,把食物烹煮方式细化。“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古今并无二致。”
陶釜承载着几千年来闽族独特的饮食文化,昙石山人这种向河海“讨食”和爱喝汤的饮食特性,在陶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昙石山文化区别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代文化遗存的显著特征之一,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
昙石山遗址是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主,兼有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前后持续时间达2500多年,其距今年代下限已接近中国正史中所记载的“闽越国”时期。它将福建文明的历史由三千年拓展到了五千年,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学说在福建地域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