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安钦
迷人的风景也许仍在远离城市的乡村。
乡村的山是真实的山,乡村的水是清凌凌的山泉,乡村的风总是特别的诗意——只有从凤仙花、野玫瑰和菖蒲的摇曳里,或者绚烂的波澜中找到它的行踪。乡村里生长的孩子,也像山溪里淙淙流动的甘霖,清澈、灵气。乡村里飞出的故事,还特别的迷人呢。
因而,城里的人们总喜欢游走乡村的风景。
早在900多年前的宋朝,朱熹老夫子辞别京都,在武夷山办起了理学讲堂之后,千里迢迢来到了东海之滨的连江县。他一来就到了城郊的上山村,午餐前就同老农家的小女孩发生了故事。朱老夫子见农家的餐桌上缺一道他喜欢的东西,便掏出钱来,对女主人说:这些钱够买Jiu菜吗?农妇看了看他手上的一点钱,心里嘀咕,这够买九样菜肴吗?农妇犯难了。在她一旁的小女孩明白了她娘的心思,从她娘手里接过钱,说,我会买回jiu菜来的。果然,不一会,小女孩举着一把韭菜来到朱老夫子跟前:大人要的东西来了!朱熹高兴地夸奖这孩子——水灵。
不知这位理学宗师是见识了太多的大海,还是对蓝色的海水毫无兴趣,他在上山村做短暂的停留后,便沿着山乡一路北去。在丹阳镇,他也办起了讲堂。然而,也许是这条古驿道有些喧扰,也许担心他的“伪学”思想吵嚷了不远处的县衙,他把最理想之地选择在可谓真正山高皇帝远的小沧畲乡七里自然村。
乡村的风景满山遍野,乡村的故事扑朔迷离。赏月,在乡村,处处是风景。隐居,在僻壤,也不会寂寞。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当年,朱老夫子的理学被朝廷视为要查禁的伪学之后,他选择了“走为上”计,逃遁到连江潘渡乡的仁山村。乡村人家就是义气,当地民众明知他是朝廷“重犯”,却冒着身家性命保护他。更义气的是小沧七里村的畲民雷某,闻说与其祖辈有世交的朱熹逃难连江后,四下查找,终于在仁山村找到了朱熹,把他接回畲乡小村。此时的朱熹,如回故里,在七里的探花府,夜以继日地做着《楚辞》的译注。在穷乡僻壤的寒冬腊月,在与屈大夫的思想碰撞中,竟有一只狐狸日夜与他为伴。当他平反昭雪,即将返京告别山乡时,狐狸依依不舍潸然泪下,朱老夫子连夜声泪俱下写了《凄狸赋》……
这小小的畲村重塑了朱先生的灵魂。
乡村的风景灿烂锦绣,乡村的人们义薄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