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清县素有“瓷都”之称,最早发现的古陶片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闽清古窑的规模非常大,从闽江边一直纵深到闽清县东桥镇,两边山头陆陆续续都有窑址堆积,仅东桥镇的义窑、青窑、大安、安仁溪一带就有20多座山头有古窑,长达10公里左右,共有100多处古窑遗址,在宋元时期这样大规模的窑址非常罕见。
义窑窑址位于闽清县东桥镇西南。窑址范围自义窑村至安仁村一带,绵延十几个山头,方圆10平方公里范围内,散布着从宋到元的规模巨大的窑址群,义窑数十处烧制瓷器的窑炉为依山而建的龙窑,长度达70米,宽2.5米,呈35度坡,用窑砖和废匣钵砌成。让人不解的是,如此巨大的窑址群,在当地县志和其它相关文献上,找不到一丝有关的文字记载。
相反,在乾隆版的《闽清县志》(1742)中,却有“闽清不产瓷器。”的记载。民国十年版的《闽清县志》因袭前朝所述,也说“邑旧不产瓷器。”两本县志对义窑的窑址只字未提,没有任何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窑址群难道隐藏着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是为了保护窑群,还是其他缘故,或者,过了宋元时期,窑群就失去了往昔风采,历史湮没了过往,让人迷惑。
闽清义窑属民窑,主要生产日用粗瓷,包括碗、热壶、碟、罐、盅、炉、油灯盏等,因其釉色以青白为主,黑褐为次,釉厚而均匀,统称为青白瓷。
由于火侯与烧制技术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呈色,青白釉中也有色调深浅之劣。还发现黑褐色碗,口沿处显出铁锈色,碗壁还有兔毫斑纹,外底露胎,其釉色和造型均与建窑兔毫盏相似。器形有敞口碗、敛口碗、花口碗、厚唇碗、深腹高足碗、浅腹矮足碗、圈足洗、平底洗、花瓣口酒盅、瓜形壶、水丞、研钵等等。有的器形胎体厚重,线条流畅,造型显得稳重而优美。有的轻盈、薄胎、划花流畅。可见各窑口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
装饰上,采用了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既丰富了器类,又增加了美感。采 用划花装饰的器物,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饰卷草篾划纹的碗。它是用篾梳刻划出成组的弧形线条,并配以流畅、生动的卷草纹,纹饰活泼而不凌乱。义窑大约兴盛于12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下半叶,产品销往永泰、闽侯、龙溪等邻县,也有远销东南亚。
几百年后的人,在一个个瓷器面前流连,他们看到了什么,过目即忘,或是心里的触动,还是灵魂上的放松,追忆几百年前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