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发建
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家那娃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全新的环境,他哭得稀里哗啦,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他的好印象。因为他太萌了,白里透红的皮肤,再加上一双纯净无邪的大眼睛,甚至萌翻了门口的保安大爷。那个时候我真愿意相信他是“一树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如果时光停滞,永远都是学前,那该有多好!遗憾的是,他得上小学了。
上小学的第一周,他就蒙圈了。拼音,不会!认字,不会!握笔,不会!我可以想象,当时他的老师有多崩溃,心里一定嘀咕:这是什么家长啊?!
我们也十分委屈:不是不提倡超前教育吗?而且,我是学教育学专业的,也一直笃信这种理论的正确性,可谁料别的家长都不讲“武德”,提前让自己的孩子“抢跑”了!
说实话,在教育的问题上我是足够阿Q的。人的天赋有差异,总得有人成绩不好,如果不幸被砸中,请允许我用“清华北大,不如胆大”来安慰自己吧。何况,我自己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书本还是倒着拿的。
令我无法忍受的是他那胆小怯懦的样子。见到陌生人,他总往我背后躲;到了荒野郊外,连大步都不敢迈开。而我,他的父亲,5岁时就撵着羊群满山奔跑了;他的母亲,6岁时就可以煮一家人的饭了。如他这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可忍孰不可忍,真的需要一场“变革”了。
想起一句很让人感触的话:“幸福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像我这种农村进城的人,大学一毕业就在别人的城市里谋食,在别人不屑或者同情的目光里努力挣扎着,从来不曾放弃过,也终于从一无所有混成了白领的模样。概括起来说,我就是“被童年治愈一生”的人。我最不希望的是,我的儿子将来要成为一个“用一生治愈童年的人”。
我的童年烙着山的印迹,是山治愈了我成长岁月里的压力、沮丧、无助和绝望。也许也只有山,才能治愈我儿子的童年了。
幸运的是,我所生活的城市福州,北有北峰,南有五虎山,西有旗山,东有鼓山,闽江从中间穿过,外围即是东海,群山环绕、山水相连,并不缺乏治愈的环境。
2020年5月初,我们出发了,第一个目标是位于五虎山之中的方山水库。
那年恰逢方山水库枯水,暴露在外的湖底长满了青草,这应该是儿子对草原的最初概念了。
不过那次我们的参与度并不高,更多的时间是坐在知青点旁边的石条上泡茶、吃零食,等待去登山的小伙伴们回来。
后来,我们又到了福清的大姆山草场。来自东海的大风吹得我们摇摇晃晃,我带着滑草板,牵着颤悠悠的儿子爬到山顶,一半鼓励一半哄骗,硬是让他从山顶滑到了山底。他一路惊叫,一路抱怨,可到达山底时却无比兴奋。
再后来,我们终于见到了真正的草原。在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看到了展翅翱翔的雄鹰、洁白无瑕的云朵,心底无比澄澈。儿子在草原上撒野,在马背上打手势……他治愈了对野外的恐惧。
如果说人间有仙境,那一定是草原,蓝天、白云、芳草、牛羊……它满足了所有人对童话世界的向往。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山,野外徒步对每一个孩子都是考验。
最艰难的一次是带儿子去永泰葛岭的梅岩尖。从青云小镇背后下车出发,不知道爬了几条岭,翻过几座山,经过多少个村庄,终于到达一个叫梅岩寺的小庙。本想进去补充清水,无奈小庙不对外开放,只好小憩之后继续前行。沿途为抄近路还攀爬了一段峭壁,孩子在大人的拉拽推扶之下,走了一条无路之路,只好回头走原路,儿子叫苦不迭,一路追问“还有多远”。上山下山,那天一共走了6个多小时。
后来再去长乐三溪村、晋安九峰寺和闽侯山洋村观音寺,尽管依然道阻且长,晚上回到家里大叫腿疼,但第二天他又无比期待地问“我们什么时候再出发”。大海是我们融入自然的另一个道场。
我们在琅岐的海滩里挖泥螺,在长乐机场旁边的小海湾里玩皮划艇,在平潭大练岛的礁石里捡海螺。
最惊险的一次是去长乐的西洛岛。那天天阴沉沉的,几十个人分乘两艘15吨左右的小船从松下海岸的某个位置出发。西洛岛近在眼前,本以为触手可及,不料途中风浪大作,船只随着大浪一上一下,漂浮不定。浪花打湿了儿子全身,他紧张地抓着身边的大人:“妈妈,妈妈,我好怕,我好怕……”我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也非常绝望,心想,凡是叫海的东西都是要敬畏的,比如宦海、商海、知识的海洋……
带着一船惊恐,我们终于到达了西洛岛。我心有余悸,好久都没有缓过劲来,儿子却一溜烟跑到岛上,开始他愉快的海岛之旅了。
当一个孩子的心底充满阳光,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就会轻松战胜不期而至的恐惧和无助。
自从踏上山野,日子像一首充满快乐音符的旋律,每周六我们都如期出现在福州周边的某个山坳或者海滩上。儿子和他的伙伴们在这个完全天然的世界里,敞开心性奔跑着,留下了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这两年,我们爬过多少座山,蹚过多少条河,到了多少个村子,我已经记不得了。儿子渐渐从一只“菜鸡”,变成了一个勇敢的攀登者。他敢在河里的石头上跳跃了,敢在陡坡上攀爬了,也敢手抓各类昆虫了。这要归功于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它滋养着孩子,也塑造着孩子。
想起我们自己的童年,没有读书的压力,放学之后,哪天不是和小伙伴上山玩耍呢。多年以后,我们从曾经的孩子转身成为孩子的父母,也无不怀念小时候在乡野撒欢的日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再次走进大自然,接受它的滋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