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通了地铁,去仓山的路又方便不少。从热闹的上藤路出发,我们跟着地图上宛如麦田怪圈的路线指引,沿途经过各种超市、学校、面包店和水果摊,眼看着身边的植物和建筑一层层剥去城市规划的影子,从整齐的行道树变成各类树木,从统一的商品房变成一栋栋老洋房,路也跟着安静下来,缓缓流向我们此行的终点,藏身巷弄里的复园里 1 号。
2015 年底,阿浠和三个朋友合资,租下了仓山的一栋老洋房,当时房子已经被原本的租户住得伤痕累累,就像是这里给她的感觉,“外面看起来很美,但深究下去,里面其实存在很多问题”。
鸦片战争时期,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仓山为外国势力所盘踞,至 20 世纪初,境内共有英美法德俄荷等 17 个国家的领事馆或办事处。但这个拥有众多老洋房建筑群的地方,至今仍然是福州人的自留地,少有旅游业入侵的痕迹。
为此,她们花了八个多月的时间去修复这栋百年老宅,从其它老洋房那里借鉴颜色,又从邻居家里搬来窗框,一点一点拼凑起来,才终于得到自己心目中的“复园里 1 号”。
改造复园里 1 号时,阿浠曾专门请来设计师进行设计,但得到的方案大多破坏了老洋房原本的面貌。最终她们决定以“复原”为核心,亲手修复这栋百年老宅,期待它能成为众人走进仓山的入口。
如今,这个看似开在老房子里的咖啡馆,实际上却被当成社区营造的试验田,每个月都会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对于阿浠而言,这里可以是咖啡馆,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开放空间,真正重要的是,它要复原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温暖人情。
闲暇时,阿浠是一名插画创作者,遇到活动时,她就成了复园路的带路人、家宴的主讲人或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多重身份的交错,始于她对“重见仓山”的期待。阿浠说自己想要重见仓山的未来,因此她要去看见、关注、了解、行动、改变。
如果从头梳理复园里 1 号的活动轨迹,会发现一条关于仓山、关于社区营造的完整脉络。2016 年初复园里 1 号刚开业的时候,仓山经历了一波拆迁潮,许多家猫被主人遗弃在这里,阿浠觉得,这些猫就如同老城区里的房子,被人纯粹当成一种工具,于是在咖啡馆推出了一款甜品,取名叫“但愿我们不离不弃”。

这一份手绘的“复园路发现笔记”包括:印象深刻的建筑、最特别的植物、最好吃的食物。它会帮你打开五感重新认识复园路,也通过路人眼中的复园路让你感受发现的乐趣。
以观察动物为起点,她们开始观察居民生活,发现这里有六成居民都是老人,每年最期待的事莫过于团圆家宴。所以,去年一整年她们策划了12场“复园家宴”,邀请老邻居们到复园里1号做一桌家常菜,和年轻人坐下来吃饭聊天,从那一句久违的“真好吃”里,重新感受自己的价值。
此外,每次家宴都设有一位主讲人,围绕着建筑、植物、社区、家庭、公益等方面发起话题,和大家一起讨论仓山。但餐桌上大家聊得激情万丈,散场后却没有进一步行动,阿浠干脆把活动时间往前挪了四个小时,让主讲人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带大家“多一个角度看仓山”。
“其实看仓山的角度不只有建筑,还有这里的植物、土壤甚至是垃圾等等,要从那些看似很小的角度去发现矛盾。我们不是在找麻烦,而是你要把这些东西翻出来,才知道要怎么去解决。”阿浠告诉我们,“仓山就像是一个人,它也有很多面。”
仓山的复杂,不仅在于百年历史的积淀,也在于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仓山。这是一个难以被简单标签化的地方,甚至连老洋房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从卧云商馆、东山别墅,到林森公馆、白鸽楼,这些优美轻盈的名字,足以让那些佯装高雅的房地产楼盘们自惭形秽。参差不齐的果树、形态各异的建筑、锈迹斑驳的秋千、巷弄墙上的幕布……这里遍地都是市井生活的缩影,让三年前初次见到仓山的阿浠,莫名感到一种亲近和好奇。
这个执意用插画为城市发声的年青人,将自己的团队取名为“打嗝”,因为它们同样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也由于创作题材的严肃尖锐,她发现自己需要一个舒服、安静的创作环境,所以,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仓山。当然,复园里 1 号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在这里经历过的故事、观察到的生活,也都成了阿浠创作插画的灵感,被画进她的绘本里。
对阿浠来说,仓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不可复制。这里既有巷弄生活的人情温暖,也有逼仄的空间和突兀的标语,恰恰是因为这里美丑兼备,才显得如此充满趣味。自“多一个角度看仓山”之后,阿浠又发起了一连串名为“发现笔记”的活动,鼓励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脚踏实地去感受、发现不一样的复园路。最终,每个人眼中的复园路都不尽相同,而这正是复园里 1 号想要告诉你的:不可复制的生活,才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