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塔街,曾是许多人记忆中的“绿色走廊”。漫步其中,枝叶里漏下星星点点的阳光洒在身上,落在地面。虽然总长不过500米,但这条街却有千年的历史。
听到仙塔街的名字,很多人都会联想,这里是不是曾经有一座住着神仙的宝塔呢?历史上的仙塔街的确有塔,当然,并没有住着神仙。公元912年,在丁戊山安福寺,也就是现在的大觉寺新建了一座七层木塔——崇庆塔。这座塔在老百姓的口中被叫做“新塔”,新塔下的街也自然而然地被称作“新塔街”。因福州话中“新塔”的谐音是“仙塔”,这条街的名字也被雅化为了仙塔街。
到了清代,仙塔街成了旗人和汉人的分界处。旗人生活优渥,游手好闲,整天玩鸟斗蟋蟀,仙塔街一带也因此成为了福州最早的花鸟市场。曾几何时,这条街上还回荡着朗朗书声。
同治五年,左宗棠奏准在马尾创办福建船政,并设船政学堂培养造船和航海人才。由于当时马尾的校舍还没有建好,第一届制造班和航海班招收的150名学生,就暂时先借用在于山白塔寺和仙塔街的民房上课。当年,严复也在白塔寺就读,暮鼓晨钟的古刹里,常常飘出诵念A、B、C的朗朗书声。
到了近代,仙塔街还曾是多家福州老字号的聚集地。豆干弄、糍粿店……短短一条街上,叫卖声此起彼伏。这些饮食店多临近旗汛口,如马和兴糍粿果店、昌顺酱园店等,其中,旗汛口糍粿店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依然生意兴隆。仙塔街里有一条小小的支巷,通往竹林境社区。
竹林境里没有竹林,有的是热闹的吆喝声。传统的补衣店、洗鞋店,还有食客众多的社区“秘店”都藏在这儿,社区里洋溢着的是浓浓的老福州味道。
绿树成荫的仙塔街,曾是许多人难以割舍的回忆。而今树木迁移,街道翻新,千年老街不断新生,一代又一代的记忆就这样在这个城市里重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