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波澜壮阔的福清湾

波澜壮阔的福清湾

广告位

波澜壮阔的福清湾位于福州市东南部,外宽内狭,因深入福清市境而得名。外围通过屿头岛、吉钓岛、东壁岛与海坛海峡相通,为福清母亲河龙江的出海口。福清湾北岸为山地,石崖陡峭,溪涧汇集,流泉飞瀑,特别是首溪龙湫最为壮观,山地的绝顶是与长乐交界的大姆山高山草场,风光旖旎。南岸为龙高半岛,以台地(岗地)为主,这里是林则徐的故乡,他的一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深刻,似乎是对壮美的福清湾的神韵写照。西岸湾顶有一条称“龙山”的山脉,蜿蜒起伏直插大海,当年海岸线呈“M”形,现两侧已冲积为田园。海湾四周的山体在海洋性气候影响下,球状风化,形成奇特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福清湾很早就有先民在此渔猎,在海湾西北角的首溪村鹿角山上,有巨岩形如鹿角,据《闽书》等志书记载,石上有“仙篆”,人莫能识。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凤林寺,被认为是福清最早的寺院。唐、宋之际,这里已有驻军,设立巡检司并建盐场,随着航运、渔业、商贸、文化的发展,福清湾欣欣向荣,一片歌舞升平。同时,由于佛教的兴盛,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禅师道懋在海口瑞峰建七层宝塔,此山因建塔耸角,形如麒麟,又名麟山,可惜宝塔倒圮于民国二年(1913),仅遗留成块的佛像构件。明代,除在龙山之麓设立卫城外,为抗倭,还在海口建民城,时光荏苒,通江门依然屹立在龙江之畔。

数千年前,福清湾的湾顶曾深入内陆,直抵县城的天宝陂,在城关的龙首桥一带与海口的网山处因山峦夹峙,形成一个形如葫芦的琵琶洋。如今琵琶洋泥沙淤积,河曲发育,澄江如练。北宋政和三年(1113),太平寺僧人惠图、守恩发下宏愿,决意在海口建跨海石梁,以代舟楫横渡渤澥,原计划按堪舆家提议建在龟山之麓与青屿之间,以扼海口门户,无奈水深难就,遂移于上游水浅之处。经三年填石作基,潮落而石犹未出,身心俱疲。忽一日见鸟立水面,僧人知事已济,高喧佛号,与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及僧人妙觉等人继续募缘建造,前后历时10年,于宋宣和六年(1124)告竣,多达42孔,是福州最长的宋桥。桥初名“螺江”,后改“永平”,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林简肃公为促当地文运昌盛,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更名为“龙江桥”,于是登科者接踵而出。在晨曦暮照里,龙江桥如长虹卧波,飞渡海口,潮涌浪激,蔚为壮观。桥南高矗2座实心七级六角镇桥佛塔,分列左右,塔高5米,有联曰“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历史上,石桥受台风、海啸、洪水的侵蚀,代有修葺。清代,有人在桥孔间挂网,利用潮汐捕鱼,多时达32孔,致桥震撼,动梁折礅。乡人以“自造桥之后,济人免溺,尤其末务,且潮压土涌,漾为沃壤,桥内一带良田数百顷,输课膳民。迨甲午岁,寇舰猖獗,得桥拦阻,附县居民,获免焚掠”为由告官,道出龙江桥的历史功用。龙江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海口著名诗人林亦之(1136-1185),其《网山集》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为我们留下不少当年福清湾渔民生活情景,如“风涛生长处,土地属东隅。树树悬渔网,村村叫鹧鸪。酒旗孤屿见,书卷一山无。欲趁鸡豚社,深惭身业儒。”明代《闽都记》作者王应山到访福清湾时,曾留诗曰:“神州环海浩无穷,潮满清秋处处同。盈缩百川常应月,去来万斛总因风。银山雪屋弥天际,员峤方壶控日东。安得溟鹏能借翼,与君同访羽仙宫。”清乾隆《福清县志》“玉融十二景”之一的“龙江月棹”,更为我们描绘了海口的繁华与月夜下的美景:“龙江汇县西北流,沿海口城朝宗大海,贾艘停泊,樯杆森布,渔舠溯潮汐往来如织。登高眺望,历可指数,及平夜静波恬,月印江心,乘小舟鼓棹中流,金波荡漾,仰视麟山浮屠矗空,山寺夜钟声渡江水,双桥横影宛如落虹。扣舷咏青莲之句与渔歌互答,此时此景复何羡眺月洞庭,作云边觅酒想耶。”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