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妇女头上这三条簪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头饰而已。“三把刀”头饰的来历,有人说遥远古闽越族妇女头上常戴利器,抵御强暴,令敌人胆寒三分。
更多的人则认为与一个凄美的古老传说有关:距今400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间,倭寇袭扰福州城郊。不甘屈辱的福州农村妇女在身上携带着短小锋利的铁器,以御敌人。后来,为了携带方便和隐蔽,她们就把这种小铁器改制成铁簪子,插戴在发髺内,用来防身和杀敌,如日子实在难过,甚至用于自杀。后来渐渐地演变成用银打制的、具有象征性装饰意味强烈的刀剑形头饰。
也有说,三条簪起源于当时分布在福建南平或福州北峰的畲族人,但不管它起源于何处,一种兵器型的发饰,很难说它只是为美观而生的,这种外观上在平常生活中显得极度违和的东西能成为首饰,而且还能够仅仅在农村女性中流行,那其中肯定有过一段比较复杂的集中在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形成过程,最终推动了这种独特文化的流行。这种藏在头上的“武器”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演变为三支“为国”、“为家”、“为己”的发簪。
冰心先生在《故乡的风采》中写道:”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时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上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袖口和裤腿都挽了起来。肩上挑的是菜筐、水桶以及各种各色可以用肩膀挑起来的东西,健步如飞,充分挥洒出解放了的妇女的气派!“福州人称这种“三把刀”的头饰为“三条簪”,因其形似刀,又叫“三把刀”。“三把刀”头饰是历史上流传最为久远的福州郊区妇女一种奇特的头饰,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三条簪多用银制,或用白铜制,每条重约七八钱至一两。簪的形状扁平如剑,上尖,剑身镂刻花纹。十分精美。妇女梳妆时,三条银簪插在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
冰心曾这样盛赞“三条簪”头饰“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清末,福州妇女的头饰可不止这一种。福州妇女也流行戴花,发髻更是精心梳理。她们头发用发油梳得一丝不苟,光滑整齐,发髻用一根长长的U形银钗固定后,再插上鲜花和其它银质花钗,配以圆形耳环,繁复却精致。但“三把刀”的头饰是最常见的一种并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福州妇女三条簪的装扮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还能见到。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福建省府以三条簪为“蛮俗”,下令严禁,强制执行。后随着烫发等多样发式的流行,三条簪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具有古代福州地域特色的“三把刀”头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三把刀”头饰中所体现的蛮俗,另一个方面更体现了古代福州妇女的坚强,在纷扰的世间之中,她们脸上的不屈与淡然仍旧能透露出对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