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安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境西北山区潘渡镇境内,贵安于北峰山东侧脚下,西溪流水如环腰玉带,村庄恬静风景秀美,以丰富的温泉资源名扬天下。村口三棵古榕,虬枝盘旋,叶茂枝繁,见证着自植下以来八百多年的历史环境变迁。
那时理学大师朱熹以道德文章名震朝野,昏庸的光宗皇帝听信韩侂胄的谗言,下旨他罢削朱熹官职。韩宅胄怕朱烹东山再起,务必斩尽杀绝,派兵捉拿朱熹。幸得门生报风,朱熹才安然出逃。
那一日,朱熹从三山北岭高一脚、低一脚地到贵安村,韩宅胄亲兵紧追而至。贵安村民早闻朱熹贤名,把他扶进祠堂里藏起来。说也奇怪,官兵刚到村口,那溪中鳜鱼喋喋鼓浪而至,一群群,一堆堆,纷纷跳跃出水面,那官兵见状大喜,顿时忘记捉拿“钦犯”,争着到溪边抓取鳜鱼,官兵饱餐一顿,见日已西斜,只好赶天黑之前上路回三山城。
朱熹安然脱险,是夜,月上东山,光华如练,村中诸老在江滨置酒为朱熹压惊。宾主筹交错,欣赏着江月交辉的美景。朱熹感激父老盛情款待,愈发狂饮不已,喝得酩酊大醉,加上连日劳累,躺在沙滩上呼呼酣睡。朱老夫子为何不怕寒冷呢?村民发现朱熹躺过的地方冒出了一股清泉,晶莹清澈。热气蒸腾,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贵安温泉。据说鳜鱼保护了朱熹,而朱熹又贵为一代理学宗师。“鳜”与“贵”谐音,于是溪滨这座不知名的村落取名为“贵安”村了。贵安,又有“贵人安康”之意。后来朱熹携弟子黄榦等人多次前来贵安结庐讲学而名声大振。村中建有朱子祠堂,成为汉畲民族文化教育的摇篮。
早在唐朝,贵安温泉就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时就有人“凿石为槽,勺以洗涤”:在泉眼边用条石垒墙筑池,还引进热泉洗脸、洗澡。主要在贵安的坊兜、庄埕宫、圪头洋、汤店等地,其中汤店有著名的7口泉眼,史称“七子汤”。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连江知县朱定在汤岭建浴池,分男女两室,供人沐浴。从此,附近村民到汤岭泡温泉,渐成习俗。邑人有诗云,“唐朝官驿道犹在,宋代温泉池尚存”。因为喜爱这里的温泉,许多名人在这里流连。
村中的连接福州与温州的福温驿道,其设立可追溯至宋代之前,盛于明清。在贵安汤山仅数里内,因地理位置或因温泉,便兴起了汤店、汤岭、茶亭等古街,过往的不单是进府办事的官员,还有上京赶考的学子、走南闯北的商人……
当年的汤岭街,兴盛于唐宋时期,连结着千年古道,当地人也称为“通京道”,是当年福州通往温州、南京等地的通道,凭借着它联系华东数省、闽东各地。这条街道从坊兜至八岭店,全长约三里路,路面依古道由鹅卵石铺成。
街道仿佛一条巨龙横卧平地和山坡间,以千年古榕树为界,两旁有店铺上百家。有酒馆茶肆,有布店食栈,有钱庄当店,有药店诊所,有旅社市场。宅第店铺鳞次栉比,商店货物五光十色。过去曾有一条清澈洁净的小溪,穿街而过,上盖石板,人们行走街上能闻哗哗的流水声。
曾几何时,赶集的人们,进府办事的官员,进京赶考的学子,他们有的骑马坐轿,有的徒步赶路,可谓“行人赶路程,客商喧日昼”,汤岭街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夜幕降临,街道两旁街灯高悬,商号买卖兴隆。街上最繁华的数“玉山馆”、“天星馆”和“风和馆”。据老者陈述,“玉山馆”开的票据到京城分号可领到钱。汤岭街的老人谈论古街时,总是一脸的自豪。
据传,当年隐居西溪植树造林、安度晚年的萨镇冰将军也常光顾汤岭街,深入民宅店铺与民众交谈,颇有交情,还为饭馆题写市招“协利饭店”。从此将军的风范在百姓中留下了许多佳话。
在去汤岭的途中,田野中矗立着一方闻名遐迩的“廉政碑”。碑文大意是,贵安地处省道要冲,许多公务往返途经贵安的官员,伙食都由贵安接待。为减轻民众负担,知县王仁灏下令废除接待制度。民众感其惠政,立碑纪念。立碑时间为清康熙癸亥年(1683年)。这位距今300多年的封建时代廉吏,体恤民情,废除弊政,可谓提倡“村级零接待”的先行者。
漫步汤岭古街,已经感受不到当年的繁华,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在通往福州的古道上,走着几位挑担的农民,古道旁静静地躺着碑坊残碣。没有飘舞的酒旗,没有高悬的灯笼,石板古道、沿街店铺大多改变了昔日的容颜。西溪潺潺,淘尽多少繁华旧梦?我拍下几张古道、旧铺、汤岭仓库等照片,慢慢回味这位迟暮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