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以前,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各朝代的统治中心或军事重镇,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对城内的居民和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制度,坊市制便是其中的典型。从西周到唐代,城市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
鳌峰坊位于福州市九仙山(于山)北麓,东西走向,东接五一路,西通法海路的一段路,叫做鳌峰坊,唐名九仙坊,宋曰登瀛坊,元改鳌峰坊。
东口南侧有九曲亭,可通于山;西口接法海路津门楼。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里人陈诚之状元及第,所以又改称登瀛坊。陈诚之官至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事(仅次于宰相)。其后,理学家黄榦的鳌峰精舍亦在坊内。明代学者徐火勃(1563—1639)建有“红雨楼”、“绿玉斋”别墅,郑善夫别业建有迟清亭,在今高士其故居内。
关于鳌峰坊的故事,在历史上可以找到文字记载。明代藏书家徐炬勃撰写的《重建鳌峰坊募金疏》就有一段记载,“若街口鳌峰街坊,实里中龙臂正脉,肇基于绍兴初季,颓毁于明嘉靖中年。后依山,前带水,路衢九曲,妙制九星;左津溢,右城楼,脉气双收。巧隆文运,前朝先达,胪唱殿廷;近代钜公,蝉联甲第。家家诗礼,户户弦歌。“
四川副使邵捷春,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曾在此坊营建“冶园”,花木茂盛,日与名士吟咏。“冶园”至清代改为鳌峰书院,出过不少名人,今为福州格致中学所在地。鳌峰书院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办,郑光策、陈寿祺等名人为书院山长;鳌峰书院200多年,崇文重教,人文气息浓郁,培养了许多文人贤士,一度执闽学术文化之牛耳。林则徐曾在此就读(旧址在今福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内)。民国海军将领李世甲住宅在书院斜对面。
鳌峰书院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巡抚张伯行建,书院广置书籍,校刊55种儒家著作,添建120间书舍,后增为140间。书院内有花园和一口大荷池,周围还有假山、石洞、楼、亭、池、榭,一路夹植松、杉、竹、柳,环境幽美。
书院大门悬康熙御书“三山养秀”匾,内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讲堂、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正谊堂、贤王先生祠、张公祠等计125间。院后花园有鉴亭,亭前悬乾隆御书匾“澜清学海”。院里还有藏书楼1座,上层陈列大书橱二三十个,贮藏御赐各种法帖,置经史子集若干橱。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止,书院改为“校士馆”,后又改为福建法政学堂。辛亥光复时学堂毁于火,书院原有设置,除一座假山外,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