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末唐初,潘溪之畔,白莲之麓,世居一家姓丁的,丈夫由于常年累月地耕作,积劳成疾,不幸早逝,留下幼儿,名唤丁兰,靠寡母做女工换钱糊口。
丁兰长大后,寡母认为有丁兰做助手,可以松一口气了。可事实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般美好,丁兰时常逼迫母亲答应他的无理要求,稍不顺其意,就哼喝打骂。寡母时常暗自伤心流泪,自叹命苦。
一天,丁兰下山回家,无意中瞥见财主羊栏里羊羔跪着吃奶;自家屋檐下燕窝里,母燕不辞辛苦从远方叼着小虫嘴对嘴喂养着雏燕;大榕树下有一只老鸦蹲在窝,一个小乌鸦从远处叼回昆虫给老鸦吃。他触景生情,顿然醒悟:“母亲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尝过了多少苦头!而自己却如此对待母亲,简直禽兽不如。”想到这里,丁兰伤心地抱头痛哭,愧为人子。
第二天,启明星正亮,他就自己起床煮饭。饭煮熟了,他把白米饭留给母亲,自己吃茹米饭,饭后悄悄地上山……
红日当空,在白莲山顶锄草的丁兰,远远地看见母亲送饭来了,心想:“母亲年迈体衰,加上山路既高又陡,我应该到山腰去接母亲”,于是,飞一般跑下山来。寡妇看见儿子如此反常,飞奔而下,一定是嫌自己送饭迟了,儿子生气要打自己,命真苦啊!她想,“像我这把年纪的人,还要受这般罪,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于是把饭篮放在路边,“扑通”一声跳进潘渡溪里。
丁兰来不及哭,一头也栽进溪里,潜到水底到处乱摸,摸不着;第二天又潜下去,仍然摸不到母亲,只摸到一块木头。“知父母,父母亡”,丁兰紧抱木头嚎天啕地,涕泪满面。回到家中,丁兰连夜操刀握具,直到清晨才把木头精心雕成慈母的遗像。从此,每天早上焚香哭拜后,才去山上种地,晚上也是哭拜后,才上床歇息。
后来,潘溪两岸农民都仿照丁兰做法,凡父母去世,都做一块灵牌放在大厅上,表示悼念。潘溪通东海,这种民俗也渐渐传到海峡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