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为三坊七巷而来的人很多,南后街上从来不缺摩肩接踵的人群,然而到访“光禄吟台”一探风雅的却一定是有心人。顺着南后街的主街道直走,在光禄坊附近拐个弯,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吟诗作对,留字题名,向来是士子才人所好,这里就是古时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切磋文才的场所,也是林则徐和他父亲经常放鹤所在地。
光禄吟台是个热闹的地方,在历史的变迁中,历经宋元明清宅院数易其主,住过许多官宦士人,也正是这些既饱读诗书又入世为官的士大夫,给光禄吟台留下诸多风雅往事,也为福州古城留下一支文脉。他们的诗句、题字和轶事,千百年来为坊巷中人所熟知,连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记载在福州城的历史中。
光禄吟台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为乌山的支脉。因为山中有一块巨石,长二丈,曲如尺而得名。在福州民谚中有一个说法:“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闽山是“三山藏”之一的一座小小的山。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宋时程师孟以光禄卿身份出任福州太守,曾到位于现在原省高级人民法院大院内的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游览,常与文人吟诗作文,应寺僧要求为闽山题写了“光禄吟台”四字,僧人将这书法作品刻于巨石之上,由此得名。传说中的玉尺山,除了“光禄吟台”还有“闽山”等摩崖石刻。顺着石阶往下走,曲池和小巧的石桥,还有假山,景色自然优美,在繁华的街市中竟然还有这样一块幽静之地,实属难得。它是福州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所有这一切,都充满着诗情画意。难怪那时衣袂飘飘的才子来而又往,吟诗作对,弹琴抚弦,乐此不疲。
法祥院废弃不存后,光禄吟台逐渐变成士大夫的私人宅邸。林则徐曾应主人叶敬昌之邀到光禄吟台做客,并留诗一首。同治年间,李作梅入住光禄吟台。李氏家族的李宗言、李宗祎与陈衍、郑孝胥、林纾等诗人来往十分密切,经常在光禄吟台相聚高谈,并成立了诗社,留下许多诗作。
光禄吟台的千古风流,并未到此为止。在李氏之后,学者郭柏苍、状元王仁堪等相继续写了光禄吟台的风雅传统。至今,福州本地尚有不少诗社和诗人,依旧传承着光禄吟台的千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