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福州,在外国人眼里,堪称东方的“威尼斯”。16世纪有个叫伯来拉的葡萄牙人,曾被明朝水师俘虏,他在《中国报道》中所描述的福州几乎是一座水上城市:“城市建在水上,许多条河流经过它,河岸是倾斜的,很宽阔,作为城市的街道使用。河流上有各种木桥和石桥,和街道一般高,不妨碍船只来往。河道很宽,在河流通过城池的地方,墙上有拱门。他们的巴劳(paraos)驶来驶去,(paraos是他们的一种船,仅在白天行驶)晚上关闭拱门,把所有的城门也都关上了。这些河流和船只使过去的福州城变得十分高贵,好像它是另一个威尼斯。”福州内河的特点,在清代诗人张绅的笔下有着这样的描写: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张绅《杂忆福州》)在张绅的另一首《福州竹枝词》中写道“月在梧桐风洒然,门前即有打鱼船。大河水长涨小河满,潮落趁潮沙岸边。”
白马河是福州的一条内河,曾是闽越王无诸所修建的闽越王都治城的护城河,源起于福州西湖,于台江区西部流入闽江。汉闽越王郢的一个儿子外号白马三郎,喜欢骑白马、射箭。一次,鼓山脚下鳝溪发洪水,身长3丈的蛟龙兴风作浪,冲垮了田园房舍,祸害百姓。白马三郎用箭射中蛟龙,但不幸被蛟龙的尾巴卷起。白马三郎与蛟龙搏斗,最后与蛟龙同归于尽。后人在鳝溪建了白马王庙纪念白马三郎。现在白马王庙和鳝溪潭古迹还在。白马三郎生前经常站在桥上看白马河奔腾流向闽江,所以他站的桥就叫白马桥,桥下的河就叫白马河。
曾经的白马河,河宽水丰,可以观潮。明代“南台十景”中即有一景“白马观潮”。每年以农历八月十八日潮汛最大,专程来此观潮之游客,不计其数。古时义洲处闽江下游北岸,连接西湖和闽江的白马河,每逢涨潮,水流奔腾澎湃,便形成涌潮奇观。当时白马河观潮奇观能与钱塘江相媲美。有梁上国的诗《白马春潮》为证“雷鼓匉訇白马驰,观涛旧有广陵漪。那知榕海三春景,赛得钱江八月奇。” 梁上国,长乐江田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
现在的闽江,仍然有潮涨潮落,只是没有以前那样的声势了。白马河仍然在流淌,两岸有绿竹呵护,虽然水量不像古时候那样丰沛,但河里仍然可以看见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