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历史 福州鼓楼——曾经全闽第一楼

福州鼓楼——曾经全闽第一楼

广告位

福州鼓楼为唐代观察使元锡建于元和十年(815年)的州城 门,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乾宁三年(896年)改称威武军门。宋嘉祐八年(1063年)又辟单门为双门,增建楼十楹:熙宁二年(1069年)太守程师孟又增建亭二座,并在楼上建有铜壶滴漏,以鼓报时,以角传更,“鼓楼”由此得名。

数百年来鼓楼屡受火灾、台风的破坏,但屡毁屡建,从未间断。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重修后更名“全闽第一楼”。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布政使何中魁着令重建修复,时在楼上增置十二时辰水牌,配备专职人员值班,随时更换。所以福州有句歇后语叫做“鼓楼顶掏(拿、扛的意 思)时辰牌——挨时度日”(比喻人之懒惰)。

雍正、乾隆 二朝又先后更名为威武军楼和拱辰楼;道光二十四年 (1844)又肇焚如之祸,重建后添置西洋大自鸣钟一座,钟声百步可闻,然二年后楼又被焚,总督刘韵珂复建后更名拱北,并录“大清圣谕”十六条于北墙。额书“海天” “鳌 柱”四个擘窠大字,因而益形雄伟。后因城市改建,才将鼓楼拆除,但鼓楼的旧名依然存在,人们仍习惯地称它的旧址附近的地方为“鼓楼前”。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