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墙、砖瓦、古井、庙宇……上下杭之“上”的龙岭顶,保留着老福州的许多记忆。它连接着延平路和隆平路,在大庙山西北的半山腰上,山下是车水马龙,山上是古朴宁静,虽不过五十多米高,却足以居山望水。
据《闽中志》记载,当时闽越王余善在临江的峭壁上钓到了一条白龙,认为是个好兆头,可以为自己称王造势!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个越王台,后又被称为龙岭顶。上个世纪,福州曾经流传过一句这样的话:“ 田要买在鼓山下,房要买在龙岭顶 ”。
过去台江沿江一带在雨季经常遭水淹,很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唯独龙岭顶因高海拔安然无恙,夏日这里的蚊虫也少,还能一览闽江的夜景。因此富商巨贾们纷纷在龙岭顶置地建厝,房子建的一座比一座气派,还经常有豪车出入,久而久之这里成了大众眼中有钱人的聚集地。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龙岭顶的地理位置不再成为香饽饽,富商们陆续搬离,人声被花鸟虫鸣声替代,昔日气派的房子掩映在葱茏垂蔓中,道路上也变得坑坑洼洼……热闹非凡的龙岭顶被遗弃在旧时代。
不过,现在这里又开变始热闹了!
从马口公交站下车,步行约150米就能看到“龙岭顶”牌楼。这座黄绿配色的牌楼虽不算高大,但细节满满:两侧是花瓶形状的拱门,顶端两条石龙对视,底部还有大象石雕,传统中带着点俏皮。牌楼上的对联“台榭花红意自如,江潭水碧诗无尽”,让人不禁想象这里旧时的美景。
穿过牌楼,沿着石阶向上走,很快会遇到一个广场。中央的大榕树下藏着神奇的“三眼井”,传说古时有和尚打水时拉上铁链,结果井里飞出巨龙,这里因此得名“龙井”,这也是”龙岭顶”地名的又一来源。井左边是关帝庙,红墙绿瓦保持着清代风貌,最早供的是福州本地的五帝,后来改供关公。右边一排老房子里,曾经开着书画店、炒粉店和膏药店,都是当年的人气店铺。
继续往上就是龙岭顶公园。这里混搭着西式小洋楼、传统亭子和假山,种着香樟、榕树、黄花风铃木等各种树木。半山腰的亭子特别适合拍照,穿汉服往石凳上一坐,还真有古典园林的感觉。旁边的假山由大石头堆成,爬上去能远眺三县洲大桥的夜景。公园里还有座童话感十足的红砖小楼,门前的灰色台阶成了热门打卡点。
从另一侧下山时,会路过邓柳总政古庙,庙旁也有一口“三穿井”。过去人们相信这口井的水能治皮肤病,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下山后直接通到上下杭历史街区,青石板路上散落着老宅和商铺。
如果饿了,一定要尝尝福四中门口的秋英饭团。九块钱就能买到拳头大的糯米饭团,夹着肉松、油条和腌菜,是附近学生最爱的实惠美食。捧着热乎乎的饭团边走边吃,仿佛尝到了老福州最地道的烟火气。
龙岭顶的古厝楼阁、一草一木,静静地伫立在原地,接受着时光的洗礼。记忆,似乎触手可得,却又如此遥不可及。过去的我们,也正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渐行渐远。触摸着那片斑驳的墙壁,这才知道,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将吹散在往事烟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