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家山依旧涛声

家山依旧涛声

广告位

叶传杰

东壁岛早年孤悬海外,遗世而独立,自是风光卓绝。近年来,随着跨海长堤的修建,孤岛再无瓶颈,成了福清一处“网红打卡点”。

我们登岛的首站是九使山。海拔仅85.7米的九使山,实际上是岛北部海滨村的一个小山峦,却是东壁岛的最高峰。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供奉着本岛村民自己的保护神——九使公,体现闽越先人蛇图腾崇拜的信仰。始建于清朝道光戊子年(1828)的“大山九使”小庙,香客不绝、香火绵长。庙宇边上的“通天洞”遗迹尚存,传说洞深不可测,常有蟒蛇出没。曾有好事者想探洞,可一到洞里,所有明火刹那间熄灭。村民认为那是九使公行宫,不敢惊扰神灵,就把洞口封住了。

仙踪野史,自是登山的怡情佐料。真正让文友们兴致勃勃的,却是摩崖石刻群。

是日,多云,天气清凉,海风轻飘。顺着登云道攀援而上,绿树青草摇曳生姿,掩映其中的摩崖石刻仿佛有了灵性,也跃跃欲试,在山道石阶的转角处探出了“脑袋”,等候着游人的抚摸观赏。这些摩崖石刻,或苍劲有力,或庄正有礼,或古朴,或洒脱,不一而足。

站在半山的巨幅行草摩崖石刻“望阙”前,极目北望,碧波万顷无垠,远处风电如风车,星星点点尽收眼底。“同是北望,当年的戚继光将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心情了。他忧心忡忡地遥望中原,写下了家国情怀的《望阙台》一诗:‘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也是我们创作这幅摩崖石刻的由来。”余老师为我们娓娓道来。

史料显示,戚继光曾戍边福清,于海岛高处筑台,名为“望阙台”,时时登高北望中原。尤其是曾一起抗倭的同僚汪道昆被弹劾罢官后,远离帝京的戚继光孤臣之心日甚,而孤勇之志在心中却日坚。

古来摩崖题刻多刊诗文,刻画者甚少,但让大家耳目一新的,却是山上的三幅石壁画作。传神动感的《金猴献桃》、泰然自若的《仙弈图》,以及余老师几次冒雨上山创作的朱砂《双清图》,老梅、嫩竹、题款,分别雕琢于四块天然岩石上,组成一幅立体的3D中国画。

下山的路上,余老师告诉文友们说,村里即将启动第二期的摩崖石刻工程,继续“装点此关山”。当被问及“为何耄耋之龄还有如此战天斗地的干劲”时,他眼角微湿,动情地说:“守护故乡的根,就是文化传承,我们责无旁贷!”

都说福清最美的风景在东壁岛,尤其是东壁岛的黄昏。夕阳徐徐落下,海浪轻轻拍打着礁石,螃蟹们也出来玩耍。东壁的风景,就美成了画。远处有游人三三两两,更有赶海讨生活的村民。而他们,也在无意中成了游客手中相机的取景素材。

来这片海域讨小海的村民,大多来自岛上的山利村。与海滨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名山、奇石和九使宫等文旅资源不同的是,山利村地处东壁岛中部,却有着岛上最多、最传统的老民居与原生态。

水波不兴,岁月静好。村民们兀自守护着几十年的生活习惯,而那一栋栋保存尚好的古民居虽是容颜已老,但其所代表的荣耀还在。别看它们“个头”不高,只有两三层,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却是东壁岛上最富裕的村落。房子之所以盖得不高,那是就地取材的关系。据说建房时,村民须先将贝壳烧成粉,掺上沙子,再加水后,均匀涂抹在夯实的泥土四周,层层涂抹。由于泥土的承重量有限,因此顶多盖三层。

东壁岛上,有海滨、茶腰、山利、厝场四个行政村、十来个自然村。最兴盛时,这里有6000多人。40年过去了,现在所剩的常住人口还不足2000人。如果生活状态可以从当地人的脸谱上看出来,那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平静、平和。东壁岛,对他们来说,是桃花源。

曾经人声鼎沸的东壁岛,当喧嚣慢慢平静,村里的年轻人逐渐出走,到省城,甚至漂洋过海。村子变空了,放缓整个村子的速度,我们看到的是“老人与海”的世界。这样想着,仿佛就是一种苍凉。

不过,留守的老人反而安慰说:“年轻人就是要出去闯,我们留守,就是守住根。”

守住根,那毕竟是生命出发的地方。守住根,远行的游子总有报得三春晖的时候与去处。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